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临床体现 > 中药材品种系列文章报道枸杞栽培技术
中药材品种系列文章报道枸杞栽培技术
概述
别名:苟起子,甜菜子,杞子,红青椒,构蹄子,狗奶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红耳坠,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
栽培技术
1.整地选地
枸杞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一般选择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棕壤土,盐碱地亦能种植。于秋季进行深翻,整平,耙细,施足底肥。育苗地作畦,移栽地整平。
2.种植方法
2.1播种育苗春播前苗床灌1次冬水,按40厘米行距条播,沟深2-3厘米,每亩播种量0.15-0.2公斤。苗高5-6厘米时间苗,并按株距8-10厘米定苗。当苗茎基部茎粗约达0.7厘米时即可出圃定植。
2.2扦插繁殖选择果大、丰产、品质好的植株,剪取直径达0.5厘米的1年生枝条,截成15-20厘米长的插条。按40厘米行距开沟,沟深15-20厘米,将插条按10厘米株距扦插。插条上部露出地面约1厘米即可。
2.3移栽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按1×3米的株行距,挖40厘米见方的定植穴,每穴施2.5-3.5公斤有机肥与穴土拌匀。放苗入穴后填土、踩实,立即浇水。
3.田间管理
3.1翻晒地及中耕除草翻晒地:一般1年翻晒2次,春翻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浅翻12-15厘米;秋翻在8月上、中旬,深翻20-25厘米。中耕除草:第1次于5月上旬,第2次于6月上中旬,第三次于7月下旬。
3.2施肥冬肥在10月中旬至11月初进行,以羊粪、饼肥混合施用。3-5年的幼龄树一般每株施杂肥10-15公斤,饼肥2-2.5公斤。结果的成年枸杞,每株施杂肥35-40公斤,饼肥14-5公斤;施后灌水。生长期追肥,第1次在5月上旬,第2次在6月上旬,第3次在6月末至7月初进行。施速效氮、磷肥料。
3.3合理灌水枸杞在生长季节喜水,但又怕积水,应根据生长情况和土壤水分状况,做到勤灌适量。一般生长期于4月底5月初第1次灌水,力争早灌,隔6-8天灌二次水,以后每隔10-15天灌1次水。于6月中旬至7月下旬气温高、蒸发快、正是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期,每采1次果1次灌水。于8月上旬至11月中旬,要灌3次水,即8月上旬的伏泡水,9月上旬的白露水,11月上旬施基肥后的冬灌。
3.4整形和修剪幼树整形,移栽后距地面高50厘米处剪顶定干,于当年秋季在主干上部选留3-5个粗壮的枝条作主枝,并于20厘米左右短截;成树修剪,可在春、夏、秋三季进行,春季修剪是剪去枯死枝条,夏季修剪是剪去徒长枝,秋季修剪是剪去徒长枝和树冠周围的老、弱、横条,以及病、虫害枝。产区群众有打横不打顺,去旧要留新,密处来疏剪,缺空留油条,清膛截底修剪好,树冠圆满产量高的经验。
病虫害防治
1.病害
1.1枸杞炭疽病
1.1.1症状:枸杞炭疽病俗称黑果病。主要为害青果、嫩枝、叶、蕾、花等。青果染病初在果面上生小黑点或不规则褐斑,遇连阴雨病斑不断扩大,半果或整果变黑,干燥时果实缆缩;湿度大时,病果上长出很多桔红色胶状小点;嫩枝、叶尖、叶缘染病产生褐色半圆形病斑,扩大后变黑,湿度大呈湿腐状,病部表面出现粘滴状桔红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1.1.2病因原理: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a.称胶胞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生在病果表皮下,菌丝体在皮下组织的细胞间隙中集结,形成黑褐色的分生孢子盘,圆盘状,中间凸起,大小l00-μm,刚毛少,后孢子盘顶开果皮及角质层。盘上生分生孢子梗棍棒状,大小12-2l×4-5(μm);分生孢子圆筒状,大小11-18×4-6(μm)。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相对湿度为l00%,湿度低于75%不萌发,在水中24小时后大量萌发。
1.1.3发病条件: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枸杞树上和地面病残果上越冬。翌年春季主要靠雨水把粘结在一起的分生孢子溅击开后传播到幼果、花及蕾上,经伤口或直接侵入,潜育期4-6天。该病在多雨年份、多雨季节扩展快,呈大雨大高峰、小雨小高峰的态势。果面有水膜利于孢子萌发,无雨时孢子在夜间果面有水膜或露滴时萌发。干旱年份或干旱无雨季节发病轻、扩展慢。5月中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至8月中旬暴发,为害严重时,病果率高达80%。
1.1.4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剪去病枝、病果,清除树上和地面上病残果,集中深埋或烧毁。到6月份第一次降雨前再次清除树体和地面上的病残果,减少初侵染源。
(2)6月份第一次降雨前先喷一次药,开在药液中加入适量尿素,杀灭越冬病菌,增强树体抗病性。
(3)发病后重点抓好降雨后的喷药,喷药时间应在雨后24小时内进行,以防传播后的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
(4)发病期禁止大水漫灌,雨后排除杞园积水,浇水应在上午进行,以控制田间湿度,减少夜间果面结露。
(5)发病期及时防蚜、螨,防止害虫携带孢子传病和造成伤口。
(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此外有报道在发病初期喷洒红麻炭疽菌或柑桔叶炭疽菌,防效与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倍液相近且无污染,属生物防治法。生产上可试用。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1.2枸杞白粉病
1.2.1症状:又称枸杞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近圆形病斑,大小2-4mm,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叶背常生有黑灰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也产生类似的症状。
1.2.2病原:CercosporalyciiEll.etHalst.称枸杞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生在叶背面,子座小,褐色;分生孢子梗褐色,3—7根簇生,顶端较狭且色浅,不分枝,正直或具膝状节0-4个,顶端近截形,孢痕明显,多隔膜,大小48-×4-5.5(μ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鞭形,直或稍弯,基部近截形,顶端尖或较尖,隔膜多,不明显,大小66-×2-4(μm)。
1.2.3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枸杞的枯枝残叶或随病果遗落在土中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扩大为害。高温多雨年份、土壤湿度大、空气潮湿、土壤缺肥、植株衰弱易发病。
1.2.4防治方法
(1)选用枸杞良种。如宁杞1号。秋季落叶后及时清洁杞园,清除病叶和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
(3)进入6月开始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1.3枸杞灰斑病
1.3.1症状:又称枸杞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近圆形病斑,大小2-4mm,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叶背常生有黑灰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也产生类似的症状。
1.3.2病原:CercosporalyciiEll.etHalst.称枸杞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生在叶背面,子座小,褐色;分生孢子梗褐色,3-7根簇生,顶端较狭且色浅,不分枝,正直或具膝状节0-4个,顶端近截形,孢痕明显,多隔膜,大小48-×4-5.5(μ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鞭形,直或稍弯,基部近截形,顶端尖或较尖,隔膜多,不明显,大小66-×2-4(μm)。
1.3.3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枸杞的枯枝残叶或随病果遗落在土中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扩大为害。高温多雨年份、土壤湿度大、空气潮湿、土壤缺肥、植株衰弱易发病。
1.3.4防治方法
(1)选用枸杞良种。如宁杞1号。秋季落叶后及时清洁杞园,清除病叶和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
(3)进入6月开始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2、虫害
2.1枸杞蛀果蛾
枸杞蛀果蛾(Phthorimaeasp.)以幼虫主要为害枸杞幼蕾、花及果实,也取食嫩叶、嫩梢,造成花、蕾脱落,嫩叶、嫩梢生长畸形或枯萎。果实受害时,被害果表面正常,但内部被蛀成虫道,易脱落,晒后变成黑色霉果,品质下降。大发生时枸杞果实被害率可达30%。
2.1.1形态:成虫体长约5毫米,体淡红褐色。下唇须长,向上变曲,超过头须,第二节粗壮,第三节尖细。复眼绿褐色。触角丝状。前翅狭长,褐色,翅面有8个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纹;后翅灰色,具密而长的黄白色缘毛。幼虫体长约7毫米,圆筒形,粉红色,头及胸足黑褐色。前胸盾板黑褐色,成2个近三角形斑。腹部背中线、亚背线及气门线清楚,均为红色,臀板三角形。蛹体长约5毫米,红褐色。触角及翅芽达腹部第六节后缘。腹末背部有1个黑色小突起,具臀刺多根。
2.1.2发生规律:在宁夏每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皮缝处结茧越冬。次年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4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蛀食枝梢或缀粘顶梢嫩叶取食。幼虫老熟后,在被害果蒂部或幼茎上咬一小孔脱出结茧化蛹。5月中下旬为第一代成虫盛发期;第二代幼虫6月发生,以蛀食果实为主,7月上中旬出现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第三代幼虫为害期,是全年为害最重时期,8月下旬以后成虫羽化;第四代幼虫主要为害秋果和后期花蕾,10月中、下旬老熟并陆续越冬。
2.1.3防治方法
(1)冬季刮除树干皮缝中的越冬幼虫;春季剪除第一代幼虫为害的枝梢,消灭其中幼虫,以降低虫源量。
(2)4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用90%敌百虫晶体~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倍液等喷雾,杀死枝梢部幼虫,控制第一代为害,减少2~3代发生量。枸杞蚜虫:以卵在枝条腋芽及糙皮处越冬,危害嫩枝、嫩叶和幼果,吸取汁液,使树势减弱,果实瘦小,可使新芽萎缩,不能开花结果。防治方法:(1)40%氧化乐果与80%敌敌畏同体积混合液,加水稀释至倍,大树每亩喷药液-公斤,小树75-公斤。(2)2.5%溴氢菊酯(敌杀死)-倍液喷雾。(3)20%杀灭菊脂(速灭杀丁)-倍液喷雾。
2.2枸杞瘿螨病
2.2.1危害症状:叶片最明显,被害部位密生黄绿色近圆形隆起小点,叶片扭曲,类似病毒病,植株生长严重受阻,叶片和嫩茎不能食用,果实畸形,产量和品质降低。用刀片把叶片上的小凸起划开,从里面取出成螨,在显微镜下观看,成螨长圆锥形,橙黄色。通过查阅资料,该螨主要在枸杞种植地附近的其它植物树隙腋芽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当枸杞冬芽刚开始露绿时,越冬螨开始出蜇活动,5月下旬到6月上旬枸杞展叶时,出蜇成螨大量转移到枸杞新叶上产卵,孵出的幼螨钻入叶组织形成虫瘿,8月中旬到9月中下旬为害达到高峰。11月中旬气温下降成螨转入越冬。此外,还发现蚜虫与木虱腹部和足的跗节上附有数量不等的成螨。
2.2.2防治方法:成螨越冬前期及越冬后是防治关键期。成螨大量出现时,及时喷药毒杀,以降低害螨密度,可喷洒50%杀螨丹胶悬剂倍或百螨快杀倍液、或1.8%爱比菌素0-0倍。另据当地老农经验:掌握当地出瘿成螨外露期或出蜇成螨活动期,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喷施50%敌丙油雾剂与柴油1:1混合,亩用克药液效果较好。
2.3枸杞木虱
2.3.1主要危害:危害叶片。
2.3.2防治方法:
(1)枸杞萌芽时用80%敌敌畏倍液,喷撒树冠和周围环境以防治成虫,每亩75-公斤。
(2)枸杞展叶后每亩用25%喹硫磷-倍液喷雾以防治若虫。
(3)冬季清园。
2.4枸杞负泥虫
2.4.1主要危害:成虫、若虫均危害叶片,啃食叶肉,严重时枝条嫩叶全部吃光,呈火烧状。
2.4.2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或春初结合浅耕,翻耕树下土壤以灭越冬成虫。
(2)枸杞萌芽时,成虫危害严重,可用2.5%敌杀死-倍液喷雾,每亩用量75-公斤。
(3)枸杞果期危害时,用20%速灭杀丁倍液喷雾,每亩用量约公斤。
采收加工
采收
枸杞一年两季分为“夏果”和“秋果”,而夏季产的果实质量最佳。采果期在6-8月,幼龄树可延迟至10月。采果期间通常每隔5-7天采摘1次,采摘过早或过迟采摘的果实干燥后色泽不佳,并忌在有晨露和雨水未干时采摘。
加工
可采用晒干或烘干两种方法。
晒干:将鲜果摊在果栈上,厚度2-3厘米,置向阳、通风干燥处晾晒,开始的两天内不宜在强光下曝晒,晾晒时忌用手翻动,一般10天左右即可干燥。
烘干:先将鲜果摊在果栈上,然后推入烘房,温度逐渐升高,第1阶段,温度40-45℃,历时24-36小时,失水约占总含水量的50%左右,果实出现部分收缩皱纹;第2阶段,温度45-50℃,历时36-48小时,失水占总含水量的30-40%左右,果实全部呈现收缩皱纹,呈半干状;第3阶段,温度50-55℃,历时24小时左右即可干燥。果实色良好。干燥后要进行脱柄,其方法各地不同。
炮制工艺
簸净杂质,摘去残留的梗和蒂。
《纲目》:凡用枸杞,拣净枝梗,取鲜明者洗净,酒润一夜,捣烂入药。
包装与贮藏
枸杞子一般用内衬防潮纸或塑料薄膜的纸箱、木箱或铁箱包装,每件10-15公斤左右。贮于低温干燥处,温度25℃以下,相对湿度65-70%。商品安全水分13-15%。
本品易虫蛀,受潮发霉、泛糖(泛油)、变色。吸潮受热后,颜色变深,质地返软,糖分外渗,表面呈油状,手感粘腻,产生泛糖(泛油),称为油果;感染霉菌,呈现霉斑,结成坨块,并发热变质。贮存二年以上,颜色加深,变为暗红色,时间越久,颜色越深。易受药材甲、烟草甲、麦蛾茧蜂、米象小蜂、米黑虫、酱曲露尾甲、一点谷蛾等危害。
储藏期间,发现受潮时,要及时凉晒干燥;发现虫害,及时用磷化铝熏杀,或密封充氮。
手机输入kmzyw.cn或扫描北京中科医院假杭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