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预防治疗 > 讲堂水稻病害四

讲堂水稻病害四



水稻高温热害

症状我国长江流域,双季早稻的开花灌浆期正值盛夏高温季节,经常出现水稻高温热害,造成水稻结实率下降及稻米品质变劣、影响早稻生产。

·病因高温对水稻植株的损害与水稻的生育时期关系密切。许多研究表明:水稻在开花期,高温防碍花粉成熟、花药的开裂、花粉在柱头睥发芽及花粉管的伸长,由此廷民的不受精对水稻的为害最严重,这一时期是水稻对高温的敏感期,尤其是开花当天遇有高温胁迫,易诱发小花不育,造成受精障碍,严重影响结实率及产量。近年来由于工业化程度加剧及人类活动增加、温室效应的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高温热害发生频率正在加大,应引起生产上的重视。

水稻低温冷害

症状秧苗期受低温为害后,全株叶色转黄,植株下部产生黄叶,有的叶片呈现褐色,部分叶片现白色或黄色至黄白色横条斑,俗称“节节黄”或“节节白”。在2-3叶苗期遇有日均气温持续低于12℃,易产生烂秧。孕穗期冷害降低颖花数,幼穗发育受抑制。开花期冷害常导致不育,即出现受精障碍。低温常开花期延迟,成熟期推迟,造成成熟不良。成熟期冷害谷粒伸长变慢,遭受霜冻时,成熟进程停止,千粒重下降,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

病害水稻产生障碍型冷害,穗子是低温的敏感部位,其中花药是直接感受低温影响结实的器官,在一个穗上对低温反映也不同。障碍型冷害的敏感时期是小孢子形成初期,从水稻生育进程来看,减数分裂期与小孢子形成初期相距只有1天左右。生产上引起孕穗期不受精的短期低温处理的临界温度有下述3种情况:发生不受精的起始温度在18-20℃;发生障碍型冷害的危险温度是15-17℃;完成不受精的临界温度是10-12℃。在田间昼温高,夜温低,昼夜变温与稳定低温引起的不实率有差异,当白天温度高足以补偿夜间低温时,就不会影响结实。在水稻生育过程中,遇到适温以下的低温条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受到抑制,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异常。试验证明:低温影响净同化率,根际温度低于16℃,净同化率减少。在新的冷害机理认为,低温引起生物膜相变以后,生物膜损坏,引致代谢系乱,造成伤害。有专家认为,低温使喜温作物生物膜发生相变,这是水稻对零上低温的初始反应,也是冷害的始因。由于膜的类脂类物质凝固,膜质由液晶态变为凝胶态。膜质中脂肪酸的碳氢链由无序排列变为有序排列,使生物膜厚度及外型改变,由于膜的收缩,膜面产生孔道,出现龟裂。生物膜透性增加使细胞人溶质外渗,呼吸减弱,细胞里的无氧呼吸积累乙醛、乙醇等有毒物质,致细胞受到伤害,作物生和受抑。低温持续时间短或强度不大,这种过程还是可逆的。温度回升转为正常后,膜相又转为液晶态,作物代谢恢复正常。如低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细胞膜降解为不可逆状态,引致细胞和组织死亡。造成植株萎蔫或枯死。我国东北稻作区、华北稻作区、西北稻作区、华中稻作区、华南稻作区、西南稻作区所处地理位置南北横跨31个纬度,高低相差m,生长季节长短悬殊,光、温、水等生态条件各异,形成各自的稻作制度、品种类型和种植方式,各地冷害发生频率、类型、受害程度不同。

水稻根结线虫病

症状根尖受害,扭曲变粗,膨大形成根瘤,根瘤初卵圆形,白色,后发展为长椭圆形,两端稍尖,色棕黄至棕褐以至黑色,大小3×7(mm),渐变软,腐烂,外皮易破裂。幼苗期1/3根系出现根瘤时,病力瘦弱,叶色淡,返青迟缓。分蘖期根瘤数量大增,病株矮小,叶片发黄,茎秆细,根系短,长势弱。抽穗期表现为病株矮,穗短而少,常半包穗,或穗节包叶,能抽穗的结实率低,秕谷多。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均有发生。

病原MeloidogyneoryzaeMaas,SandersDede.称稻根结线虫,属线形动物门。雌虫卵圆形至肾形。二龄幼虫、雄虫线形,其体长分别为μm和μm,口针为14.2μm和19μm。成熟雌虫乳白色,头颈部细长,其它部分膨大为圆梨状,体后部呈锥形。雌虫尾端卵囊,会阴花纹椭圆形,弓形高度中等。其形态与禾谷根结线虫(M.graminicola)相似。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本病以1-2龄幼虫在根瘤中越冬,翌年,二龄侵染幼虫侵入水稻根部,寄生于根皮和中柱间,刺激细胞形成根瘤,幼虫经4次脱皮变为成虫。雌虫成熟后在根瘤内产卵,在卵内形成一龄幼虫,经一次脱皮,以二龄幼虫破壳而出,离开根瘤,活动于土壤和水中,侵入新根。线虫可借水流、肥料、农具及农事活动传播。线虫只侵染新根。酸性土壤,沙质土壤发病重,增施有机肥的肥沃土壤发病重。连作水稻重,水旱轮作病轻,水田发病重,旱地病轻;冬季浸水病重,翻耕晾晒田病轻。旱田铲秧比拔秧病轻。病田增施石灰发病明显减少。

水稻赤枯病

症状又称铁锈病,俗称熬苗、坐裸。有下面三种在型:(1)缺外型赤枯在分蘖前始现,分蘖末发病明显,病株矮小,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叶片狭长而软弱披垂,下部叶自叶尖沿叶缘向基部扩展变为黄褐色,并产生赤褐色或暗褐色斑点或条斑。严重时自叶尖向下赤褐色枯死,整株仅有少数新叶为绿色,似火烧状。根系黄褐色,根短而少。(2)缺磷型赤枯多发生于栽秧后3-4周,能自行恢复,孕穗期又复发。初在下部叶叶尖有褐色小斑,渐向内黄褐干枯,中肋黄化。根系黄褐,混有黑根、烂根。(3)中毒型赤枯移栽后返青迟缓,株型矮小,分蘖很少。根系变黑或深褐色,新根极少,节上生迈出生根。叶片中肋初黄白化,接着周边黄化,重者叶鞘也黄化,出现赤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

病因缺钾型和缺磷型是生理性的。稻株缺钾,分蘖盛期表现严重,当钾氮比(K#O/N)降到0.5以下时,叶片出现赤褐色斑点。多发生于土层浅的沙土、红黄壤及漏水田,分蘖时气温低时也影响钾素吸收,造成缺钾型赤枯。缺磷型赤枯生产上红黄壤冷水田,一般缺磷,低温时间长,影响根系吸收,发病严重。中毒型赤枯主要发生在长期浸水,泥层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如绿肥过量,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插秧期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以后气温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有机酸、二氧化碳、沼气等有毒物质,使苗根扎不稳,随着泥土沉实,稻苗发根分蘖困难,加剧中毒程度。

水稻东格鲁病毒病

症状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稻区。受害植株矮缩和叶片变色,生长衰退,叶片颜色为橙色至黄色。籼稻染病多为橙色或稍带红色,又叫红叶病。粳稻染病多呈黄色。嫩叶上现斑驳,老叶上现锈色斑点。东格鲁系菲律宾土语,表示衰退的意思。

病原Ricetungrosphericalvirus简称RTSV,称东格鲁球状病毒,属玉米褪绿矮缩病毒组。病毒粒体为等径对称的我面体,大小30-35nm,含有单链核糖核酸,粒体外面无包膜。钝化温度60℃,体外存活期4℃条件下7天,冰冻条件存活长达1个月。此外Ricetungrobacilliformvirus简称RTBV,称东格鲁杆状病毒,也是该病病原,常与RTSV混合感染。病毒粒子小杆状,大小-×35(nm)。属鸭跖黄黄斑驳病毒组。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毒由二小点叶蝉(Nephotettiximpictceps)、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等,以半持久方式传播,接触或汁液摩擦不能传播,二小点叶蝉最短获毒或接毒时间分别为30分钟和15分钟。接毒后经6-9天潜育即显症。该病在虫体内循回期不明显一,传毒时间为5-7天,7天后不再传毒。二小点叶蝉传毒率很高,其他叶蝉传毒率不高,有的不传毒,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水稻齿矮病

症状又称裂叶矮缩病。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海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染病株矮化,叶尖旋转,叶缘有锯齿状缺刻。苗期染病心叶的叶尖常旋转10多圈,心叶下叶缘破裂成缺口状,多为锯齿状。分蘖期染病植株矮化,株高仅为健株1/2,叶片皱缩扭曲,边缘呈锯齿状,缺刻深约0.1-12.5px,一般不超过中脉,一片叶上常现3-5个缺刻,有时多达13个。有些品种于拔节孕穗期发病,在高节位上产生1至数个分枝,称“节枝现象”,分枝上抽出小穗,多不结实。有时叶鞘叶脉肿大,病株开花延迟,剑叶缩短,穗小不实。

病原Riceraggedstuntvirus简称RRSV,称稻裂叶病毒,属呼肠弧病毒组病毒。病毒粒体为等径球状体,大小50-60nm,含有双链的核糖核酸。钝化温度60℃,稀释限点倍,病毒在稻叶韧皮部细胞中生存。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传毒媒介主要是褐飞虱(Nilaparvatalugeas),传毒率为2.5%-55%,病毒在虫体内循回期10天,能终身传毒,但不能经卵传至下一代,有间隙传毒现象有,间隙期1-6天,水稻感染病毒后经13-15天潜育才显症,潜育期长短与气温相关。发病程度与带毒数量有关。在田间此病有双重或三重感染或复合侵染情况,即同一植株上可以受齿矮病毒及其他病毒多重侵染,出现单独症状或协生症状。本病毒除侵染水稻外,还可侵染麦类、玉米、甘蔗、稗草、李氏禾等。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症状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水稻分蘖期发病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灰色长条形斑,根节变色伴有恶臭。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有恶臭味。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独特症状是病株根节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腐烂。别于细菌性褐条病心腐型、白叶枯病急性凋萎型及螟害枯心苗等。该病常与小球菌核病、恶苗病、还原性物质中毒等同时发生;也有在基腐病株枯死后,恶苗病菌、小球菌核病菌等腐生其上。该病主要通过水稻根部和茎基部的伤口侵入。生产上只要抓准基腐病这三个独特症状,是能与上述病害区别开来的。

病原Erwiniachrysanthemipv.zeae(Sabet)Victria,ArboledaetMunoz.称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欧氏杆菌属细菌。细菌单生,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2.6-3×0.6-0.8(μm),鞭毛周生,无芽胞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牛肉浸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变形虫状,初乳白后变土黄色,无光泽。厌气生长,不耐盐,能使多种糖产酸,使明胶液化,产生吲哚,对红霉素敏感,产生抑制圈。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细菌可在病稻草、病稻桩和杂草上越冬。病菌从叶片上水孔、伤口及叶鞘和根系伤口侵入,以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为主。侵入后在根基的气孔中系统感染,在整个生育期重复侵染。早稻在移栽后开始出现症状,抽穗期进入发病高峰。晚稻秧田即可发病,孕穗期进入发病高峰。轮作、直播或小苗移栽稻发病轻。偏施或迟施氮素,稻苗嫩柔发病重。分蘖末期不脱水或烤田过度易发病。地势低,粘重土壤通气性差发病重。一般晚稻发病重于早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症状又称细条病、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见到,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病原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Fang,Ren,Chu,Faan,Wu)Swings称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单生,短杆状,大小1-2×0.3-0.5℃(μm),极生鞭毛一根,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孢荚膜,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周边整齐,中部稍隆起,蜜黄色。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菌相似,不同之处该菌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产酸,对青霉素、葡萄糖反应钝感,该力生长适温28-30℃。该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和表现性状虽有很大不同,但其遗传性及生理生化性状又有很大相似性,故该菌应作为稻白叶枯病菌种内的一个变种。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由稻种、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成为初侵染源,也不排除野生稻、李氏禾的交叉传染。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菌脓可借风、雨、露等传播后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

水稻稻曲病

症状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河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稻区时有发生。

病原Ustilaginoideaoryzae(Patou.)Bref=U.virens(Cooke)Tak.称稻绿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座6-12×4-6(μm),表面墨绿色,内层橙黄色,中心白色。分生孢子梗直径2-2.5(μm)。分生孢子单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大小4-5(μm)。菌核从分生孢子座生出,长椭圆形,长2-20mm,在土表萌发产生子座,橙黄色,头部近球形,大小1-3mm,有长柄,头部外围生子囊壳,子囊壳瓶形,子囊无色,圆筒形,大小-22μm,子囊孢子无色,单胞,线形,大小-×0.5-1(!m)。厚垣孢子墨绿色,球形,表面有瘤状突起,大小3-5×4-6(m)。有性态为ClavicepsvirensSakurai称稻麦角,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稻曲病侵染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侵染为主,有的认为厚垣孢子萌发侵入幼芽,随植株生长侵入花器为害,造成谷粒发病形成稻曲。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

水稻窄条斑病

症状又名稻条叶枯病、褐条斑病、窄斑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扩展,呈四周红褐色或紫褐色,中央灰褐的短细线条状斑,抗病品种的病斑线条短,病斑窄,色深。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长条斑,引致叶片早枯。叶鞘染病多从基部出现细条斑,后发展为紫褐色斑块,严重时可致全部叶鞘变紫,其上部叶片枯死。穗颈和枝梗染病初为暗色至褐色小点,略显紫色,发病严重使穗颈枯死,注意与穗瘟区别。谷粒受害多发生于护颖或谷粒表面,呈褐色小条斑。病原CercosporaoryzaeMiyake=C.janseanaMiyake称稻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3-5根成簇,有数个分隔,大小34.3-58.8×4.3-4.8(μm),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橄榄色或无色,短鞭状,多有分隔3-4个,大小25.7-34.3×4.3-5.2(μm)。有性态为SphaerulinaoryzaeHara称稻亚球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种子或病残体带菌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稻种上可存活至翌年7月。稻草上病菌因存放场所不同,存活力有较大差异,深埋于草塘或沤粪时仅存活5天。次年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至稻田,引起发病。病株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在6-33℃间都可发育,25-28℃最适。该病主要在抽穗期发病较重。缺磷,长势不良,发病重;长期深灌发病重;阴雨高温气候有利窄条病发生。单季晚稻一般受害较重。

水稻-柱香病

症状主要为害穗部。受害水稻抽穗前,病在颖壳内长成米粒状子实体,将花蕊包埋在内,壳内子实体从内外颖的合缝延至壳外,形状不一,外壳渐变黑,同时还有菌丝将小穗缠绕,使小穗不能散开,抽出的病直立圆柱状,故称“一柱香”。病穗初淡蓝色,后变白色,上生黑色粒状物,妈病原菌的子座。

病原EphelisoryzaeH.Syd.称稻柱香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座散生,黑色,浅杯形或突出,圆形,大小1-1.5mm,表面生分生孢子层;分生孢子梗分枝,无色,大小57-85×1-1.43(μm);分生孢子顶生,单或群生,无色针形,无隔,直或微弯,大小12-22×1-1.5(μm)。菌丝生长适温28℃,低于8℃,高于34℃不能生长,孢子在18-30℃间可发芽,26℃最适。孢子抗逆性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孢子座混入种子中越冬,种子带菌是发病主要原因。土壤无传病作用。该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带菌种子播种后,病菌从幼芽侵入,造成当年发病。

水稻纹枯病

症状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病原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solani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

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6%,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水稻稻瘟病

症状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温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病原Phyriculariagrisea(Cooke)Sacc.称灰梨孢=PyriculariaoryaeCav.称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蓖。有性态为Magnaporthegrisea9Hebert)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μ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水稻紫鞘病

症状水稻抽穗后,剑叶叶鞘上产生密集的针尖大小的紫色小点,后逐渐扩展到叶鞘的大部分或全叶鞘变为紫褐色,叶鞘外壁尤其明显,有时侵染到内壁或深达茎部,发病重的剑叶提早7-10天枯死。有时扩展到第二至第三叶鞘,但叶片不枯死,湿度大时,病部现白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谷粒染病产生褐色病变或形成褐斑,千粒重下降。有认为此症状是水稻叶鞘腐败病抽穗后发生的紫鞘型。

病原SarocladiumsinenseChen,ZhangetFu.称中华帚枝杆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形态特征与S.oryzae基本相似。有认为本病与叶鞘腐败病(S.oryzae)为同一病原。

水稻胡麻斑病

拉丁学名:Cochliobolusmiyabeanus(1toetKubibay)DrechslerctDastur为害症状: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部可发生胡麻斑病。种子发芽期芽鞘受害,变成褐色,重者枯死。稻株以叶片受害最普遍,主要在叶片上散生许多如芝麻粒状大小的症斑。病斑中央为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为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的两端无坏死线,这是与叶稻瘟病的重要区别.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叶片由叶尖逐渐向下干枯,以至整株枯死,易感病品种,叶片上会产生不规则的急性型大病斑,上面密生一层黑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穗颈受害,为褐色或灰褐色,造成穗枯。与穗颈瘟的区别:穗颈瘟色较胡麻斑病为深,黑褐色,后变灰褐色;变色部位较胡麻斑病为短,而胡麻斑病为棕褐色,病部苎长甚至可长达7~8厘米。也可剪取病部进行保湿培养,-般稻瘟经一昼夜在病部可见灰绿色霉层,而胡麻斑需经2天才长出分生孢子。谷粒早期受害,重者全粒变灰黑色,造成瘪谷,湿度大时上生黑褐色霉。病原菌形态特征:分生孢子梗常2-4根束生,基部暗褐色,有多个模隔;水田中发病较重。品种抗病性有差异,病菌对温湿度要求并不严格,在温度25-30~C条件下,只要有短时间的水滴或饱和湿度,即可满足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自然寄主有看麦娘、黍、稗等杂草。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次年稻草上的分生孢子借风传播到秧田和大田,由秧苗表皮或气孔侵入。播种病谷,谷壳上潜伏的菌丝能直接侵害幼苗.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病株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均可重复浸染。一般缺肥、缺钾、土壤瘠薄、砂质土、酸性土和长期积水田发病较重。病菌对温湿度要求不严格,在温度25-30℃条件下,只要有短时间的水滴或饱和湿度,即可满足分生孢子的萌发和浸染。

水稻霜霉病

症状又称黄化萎缩病。秧田后期开始显症,分蘖盛期症状明显。叶片上发病初生黄白小斑点,后形成表面不规则条纹,斑驳花叶。病株心叶淡黄,卷曲,不易抽出,下部老叶渐枯死,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矮缩。受害叶鞘略松软,表面有不规则波纹或产生皱抗折、扭曲,分蘖减少。若全部分蘖感病,重病株不能孕穗,轻病株能孕穗但不能抽出,包裹于剑叶叶鞘中,或从其侧拱出成拳状,穗小不实、扭曲畸形。在秧田后期及本田前期发病重。

病原Sclerophthoramacrospora(Saccardo)Thirumalachar,ShawNarasimhanvar.oryzaeZhangLiu称大孢指疫霉水稻变种,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藏卵器球形,淡黄褐色,大小65-95×64-78(μm)。雄器1-4个,侧生,大小45-75×7.5-10(μm)。卵孢子初无色后变黄褐,卵圆形,大小51-75×51-75(μm)。孢子囊柠檬形,无色,单生于孢囊梗顶端,孢囊梗单根从气孔伸出,其上具分枝,孢子囊内含多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椭圆形,双鞭毛,静止后呈球形。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能侵染禾本科植物43属。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萌发侵染杂草或稻苗。卵孢子借水流传播,水淹条件下卵孢子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活动停止后很快产生菌丝侵害水稻。卵孢子在10-26℃都可萌发,19-20℃。10-25℃都能致病,15-20℃最适。秧苗期是水稻主要感病期,大田病株多从秧田传入。秧田水淹、暴雨或连阴雨发病严重,低温有利于发病。

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能治好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要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yfzl/6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