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饮食调养 > 抗击疫情的长期效益从个体到社会
抗击疫情的长期效益从个体到社会
儿童玩具不要选择橡胶制品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14606.html
抗击疫情,在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或许有不同的意义。
对疫情的受难者而言,及时的医疗与政策援助短期内可以改善健康状况,从而或许积极影响个人的未来收入。
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对公共卫生的投入,
在提升人口健康状况的同时或许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同名”论文同探公共卫生与经济发展
年,两篇均采用“DiseaseandDevelopment”作为主标题的文章分别刊登于QJE与JPE。从某个角度看,这两篇文章分别研究了控制疫情对个体和社会的不同影响。
(1)DiseaseandDevelopment:EvidencefromHookwormEradicationintheAmericanSouth,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HoytBleakley
(2)DiseaseandDevelopment:TheEffectofLifeExpectancyonEconomicGrow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DaronAcemogluandSimonJohnson
本次推送回顾这两篇经典论文,了解政府与社会在付出消除疾病的艰辛努力后,抗击疫情在长期给疫情受难者和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效益。
第一个故事
来自抗击钩虫病
通过回顾上世纪40年代
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
抗击美国南部钩虫病疫情的历史
研究抗击疫情在个人层面的影响
对个体的影响:抗击钩虫病、教育与收入
钩虫病(HookwornDisease)
钩虫病是常常易被忽略的一类传染病,在年,就有约4.28亿人被钩虫感染。在中国,除北方少数高寒地区外,几乎各地都有钩虫分布,是农村中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
在卫生条件较差且贫穷的地方,不仅排泄物得不到有效处理,居民也常常衣衫褴褛、赤脚行走。
混杂了粪便的土壤是钩虫幼虫生长的良好环境。除了生食被幼虫污染的蔬果能感染钩虫,一旦赤脚行走在这些被污染的区域,幼虫也能穿透足部的皮肤、进入人体。幼虫先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体肺部,然后通过肺部迁移到消化系统、进入肠道,最终幼虫在肠道寄生成长为成虫。随着人类的排泄,成虫又回归土地、孵育下一代幼虫,形成反复的传染周期。
-----钩虫病的传播途径与传染周期,图片来自wiki-----
幼虫在感染人类皮肤时,能造成多种皮肤病,在人体内部迁移时,也会诱发各类炎症,咳嗽、哮喘反复发作。
钩虫的成虫在肠道寄生时,不仅能引发肠胃疾病,最主要是会咬附在肠壁上吸血、分泌抗凝血物质,造成肠道出血,阻碍人体吸收营养物质,最终造成不同程度的贫血、甚至造成死亡。如果婴儿感染了钩虫病,病死率常常在3.6~6.0%,有时高达12%。
美国南部的“钩虫病根治运动”
在经济落后的地区,食土癖和贫血症高度相关,贫血的患者常常出现喜食生米、破布甚至泥土的习惯。上个世纪初,美国动物学家CharlesW.Stiles发现,广泛的钩虫感染是造成美国南部大量食土癖者(DirtEater)的元凶。
-----美国动物学家CharlesW.Stiles,年被授予公共福利勋章-----
(图片来自wiki)
在当时,钩虫在美国南部地区已非常猖獗,约40%的学龄儿童遭受了钩虫病感染。在CharlesW.Stiles的推动下,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RockefellerSanitaryCommission,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前身)于年捐款万美元,发起了一项针对美国南部的“钩虫病根治运动”。
-----年的美国南部阿肯色州福克纳县-----
-----居民在等待接受免费钩虫病治疗-----
(Fotosearch/GettyImages)
在这项运动中,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RSC)的慷慨资助遍及了美国南部的治疗场所,不仅免费为40多万受难者提供必要的驱虫药,而且对当地医生和公众进行预防教育及医疗培训。若干年的努力后,这项运动有效根除了长期困扰美国南部农村地区的钩虫病。
从抗疫运动中获益:人力资本与工资收入
抗疫运动深深帮助了受钩虫病困扰的学生。在一份当地教育委员会写给洛克菲勒委员会的感谢信中,如此陈述:
“如今,我们的教室里大约有个脸色红润、积极向上的孩子,而如果不是你们的到来,这些孩子可能会[因钩虫病]变得面色苍白、智力低下”。
Bleakley的QJE文章正是对这一影响的估计。
由于钩虫病的感染受外生的地方气候与土壤条件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因此遭受不同的感染风险。在Bleakley的QJE文章中,因此采用了“不同感染风险”+“根治钩虫运动前后”的DID策略,估计了根治钩虫运动对疫区学生的长期影响。
-----控制疫情有效提高了学生受教育情况-----
作者将研究的跨度设定为从年至年的不同时段,考察控制疫情如何影响当地学生的受教育情况。
从短期看,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的根治钩虫病运动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入学率和识字率。
从长期看,这些学生长大后,他们的收入也因抗疫运动而增长。
-----控制疫情有效提高了学生成年后的收入-----
作者对此给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童年时期疫情的有效控制,在使得学生受教育率和识字率上升的背后,是同样的教育状况下,健康的身体使学生的的学习能力上升,教育质量从而也伴随提高,为学生成年后的事业铺路。
作为一项公共品,公共卫生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童年的控制疫情政策,不仅给予了他们健康的体魄,对他们的益处可能伴随一生。
个体在经济收益上收益,在社会层面也是如此吗?
第二个故事的背景
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国际上轰轰烈烈的
国际流行病学发展转型
公共卫生的巨大发展
是否同样给国家与社会
带来了更大经济收益呢?
从个体到社会:抗击疾病对社会的意义在社会层面,对于公共卫生的投入期望一般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期望其能够提升社会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预期寿命与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则期望更健康的人口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例如,在经济学家JohnGallup与JeffreySachs(后者是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总负责人)看来,消除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疟疾,可能能提高非洲大陆的人均年增长率(percapitagrowthrate)2.6个百分点。
但事实上,在Acemouglu与Johnson年完成JPE文章之前,对“抗击疾病投入-(提升期望寿命)-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逻辑链的因果实证还不甚充分。
例如,在经济学理论中,由于土地或物质资本的非弹性供应,有效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会造成一般均衡效应。进而在收益递减的情况下,微观估计的结果可能会夸大了公共卫生投入带来的生产率收益。在健康状况伴随着人口规模同步增加时,公共投入带来的收益可能更加被严重夸大。这一切都会挑战抗击疾病-经济增长的成本/效益分析。
上世纪40年代的国际流行病学转型
上世纪40年代,三波浪潮合力推动了国际流行病学的大转型:
(1)化学与化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球药物研发的创新潮。而其中最重要的即是青霉素(Penicillin):年由细菌学教授Fleming发现,并随后年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40-50年代从发达国家流通至全球,为多种细菌感染提供了有效疗法。年,10万单位的青霉素还需要20美元,到了年,同样单位的青霉素只需10美分。同一时期的年9月,中国也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青霉素。
同一时期,抵御结核病的链霉素也于年由Waksman教授发现并随后同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除此之外,最著名的合成农药与杀虫剂,滴滴涕(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也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为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起到了巨大作用,拯救了大约万人的生命。而DDT滥用的后果研究,也反过来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
(2)世界卫生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医疗和公共卫生技术向贫穷的第三世界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与同时期的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会一道,成为了抗疟疾运动和免疫运动(如天花)背后最主要的推动力。
(3)国际价值观的变化,确保了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突破能方便地传播至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对公共卫生的理解在这一时期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公共卫生的发展、预期寿命、人口与经济增长
Acemouglu与Johnson以上世纪40年代公共卫生领域的转型为背景,采用抗疫的政策介入构建了每个国家在每个时期的预测死亡率,并以预测死亡率作为该国家预期寿命的工具变量,进而估计预期寿命与社会人口及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
作者首先通过OLS看政策介入与死亡率间的关系。下表显示出,政策介入有效地平均减少了每10万人口中24例死亡。
-----政策介入有效降低死亡率-----
对人口的影响:在工具变量的回归中,作者以政策介入一步步构建预期寿命的工具变量,首先估计预期寿命对人口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上世纪40年代的国际流行病学转型造成的预期寿命增长,促进了人口的持续增加。而这一影响在中低收入的国家更大。
-----国际流行病学转型造成的预期寿命增长,促进人口增长-----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当将被解释变量换作GDP、人均GDP或者劳动人口人均GDP时,作者发现估计值是不显著的,甚至符号变为负。同样的,这一影响在中低收入国家相比高收入国家更大。
-----对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
公共卫生的发展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由于公共卫生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疫情与疾病造成的痛苦正得到改善。从个人到社会,都在期望公共卫生带来积极的改变。
Bleakley,Acemoglu与Johnson的两篇“同名”文章由个体走向社会,发现了抗击疫情在个体层面的积极意义,也探究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如何造成人口规模的提升。但同时也指出,预期寿命的增加伴随的人口增加似乎降低了人均收入。公共卫生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可能仍不显著,其中的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在同年(年),QJE还发表了一篇类似主题的文章:AccountingfortheEffectOfHealthonEconomicGrowth(byDavidN.Weil),鉴于篇幅所限,不再介绍。
在Bleakley(QJE),AcemogluandJohnson(JPE)之后,关于公共卫生与经济发展间因果关系的探讨并没有停止,Ashraf,Lester,Weil(NBERMacro)CervellatiandSunde(JEGECMA)Bloom,CanningandFink(JPE)HasenandLonstrup(EJ),包括最新的工作论文Bloometal(NBER)都是对这一关系的继续深入探讨。
除两篇论文外的其他参考文献:
(1)Gallup,JohnLuke,andJeffreyD.Sachs..“TheEconomicBurdenofMalaria.”AmericanJ.TropicalMedicineandHygiene
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预防控制所
环境与发展经济学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