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饮食调养 > 玉米病害概述
玉米病害概述
北京荨麻疹医院哪个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一、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的一种病毒病,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玉米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叶即可显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至9至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
针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和预防建议
1、小麦收获后及时田间喷施噻虫嗪加功夫菊酯等杀虫剂,消灭虫源
2、玉米出苗后及时除草包括地头的杂草,清除灰飞虱的生存寄主
3、田间一旦出现病苗要及时进行喷施杀虫剂进行防治灰飞虱,同时加入辛菌胺、盐酸吗啉胍等病毒药剂,喷药时配合喷施液体肥料啦啦兑加芸苔素内酯,培育壮苗,有利于抵抗病害。
二、玉米顶腐病玉米顶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也是近几年来玉米上新发现的病害,潜在危害大,如果不及时防治,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尤其在玉米抽雄前发病严重(夏玉米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病严重),玉米顶腐病主要真菌性顶腐病和细菌性顶腐病2种,大概症状表现:成株期病株多矮小,但也有矮化不明显的,其它症状更呈多样化:①叶缘缺刻型。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严重时1个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②叶片枯死型。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4~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③扭曲卷裹型。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状",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皱缩状"④叶鞘、茎秆,芯叶腐烂型。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病株,常常在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出现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的茎秆皮层呈"铁锈色"腐烂。⑤弯头型。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⑥顶叶丛生型。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⑦败育型或空秆型。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秆。
针对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和预防建议
1、玉米顶腐病一般发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预防玉米顶腐病首先预防玉米虫害,尤其是玉米螟、蚜虫、飞虱危害的玉米,因为出现伤口的玉米极易感染病害
2、玉米在抽雄前极易感染该病害,及时喷施杀菌剂(真菌+细菌)的同时喷施,药剂可选用三唑类杀菌剂加辛菌胺或中生菌素等。如出现该病害造成芯叶卷曲,要用剪刀剪开芯叶,让雄穗能正常抽出
3、玉米抽雄前及时给玉米追肥,(也可以配合喷施杀虫、杀菌剂加入液体肥料啦啦兑,)尤其上一年度发病的地块,保证玉米营养全面,快速生长,抵抗病害的发生。
4、如地里出现发病严重的病株,要及时拔除,进行掩埋,防止病菌扩散。
三、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针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预防建议:
1、玉米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流行。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易发病,建议玉米播种时施足基肥,注意氮磷钾的全面补充,拔节期或大喇叭口期进行根部和叶面进行追肥
2、根据品种的特性保持合理的密度,尽量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对于低洼地块,雨后应及时排水
3、玉米在拔节期或抽穗前后进行喷施三唑类杀菌剂如苯醚、戊唑醇等进行预防
四、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有时统称叶斑病。小斑病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边缘赤褐色,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减产。
针对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和预防建议
1、选择抗病品种,保持合理的密度,避免田间密度大,施足底肥,苗期或拔节期进行追肥,注意磷钾肥的补充,苗期结合叶面补充锌肥。
2、小斑病发病较早,建议在玉米苗期进行一次杀菌剂喷施,同时在拔节期再喷施一次杀菌剂同时也可以防治玉米大斑病和褐斑病。
五、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玉米黄斑病,拟眼斑病,近年来在我国东北、华北发生较多,呈上升趋势,如不注意防治,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从而降低玉米产量。这个病害侵染玉米植株后,会在玉米叶片上产生许多密密麻麻、近似圆形的小斑点,尤其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这些小斑点会连成片,最后造成叶片干枯,严重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可危害玉米、高梁、水稻、小麦、番茄、辣椒以及一些禾本科杂草。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会加速该病害的发生。
针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和预防建议:1、确保玉米在生长后期不缺肥,尤其在玉米抽雄前后对肥的需求量偏大,如果此时玉米缺肥,会导致植株抗病力减弱,可采取根部进行追肥和叶面喷施啦啦兑给玉米进行补肥。2、根据品种特性合理确定播种量,避免田间植株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差,如遇高温、雨后会加速病害的发生。3、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或抽雄前后,可在喷施杀虫剂和液体肥料啦啦兑的同时,加入杀菌剂(丙环唑、戊唑醇等)进行预防,做到“一喷多防”防虫+防病+补肥同时进行。
六、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玉米在3叶期以前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时期,7叶后病菌不再侵染玉米。但直到穗期才能在雄穗和雌穗上见到典型症状。玉米丝黑穗病会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通常于玉米出穗以后显现症状,雄穗受害时,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且变成一个像高梁丝黑穗病一样的黑头;有的雄穗被害后,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且延长,整个雄穗呈刺猬状,或只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果穗被害时,病穗较健穗短,基部膨大而顶端尖,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一般雄穗受害的植株的果穗均为黑穗,也有个别植株果穗未受害或两个果穗中一为病穗,另一为健穗。还有果穗受害而雄穗无病的。
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预防建议
1、根据品种特性播种时候按当地农资经销商指导应保持合理密度,切勿种植过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是降低病害发生的方式之一。
2、玉米播种时使用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等)进行二次包衣也是预防该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3、玉米苗期注意培养壮苗,注意水肥的合理补充,除底肥充足外,也可叶面喷肥(啦啦兑)补充营养,同时喷施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预防,田间一旦出现病株,病菌就会迅速随风雨传播,应该及时拔除病株进行掩埋处理。
七、玉米茎基腐病
玉米茎基腐病也叫玉米茎腐病或玉米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该病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显症,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症状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尤其玉米密度大,遇到高温多雨天气后突然晴天会导致青枯病的突然爆发,一般早播或早熟品种发病率高,华北地区春玉米发病率较高。
典型症状:
1、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迅速向上扩展,呈现水渍状青
枯,随后全株青枯,有的田块发病急速,没有明显的由下向上的过程,(多在玉米乳熟期或蜡熟期),多发生在雨后忽晴天气。
2、茎基部腐烂型:发病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茎基部1-3节变软,髓部变空,遇风易倒伏,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白褐色霉状物。
3、果穗腐烂型:感病的果穗下垂,穗柄变软下垂,苞叶不易剥开,籽粒松散、灰暗、无光泽。
针对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和预防建议
1、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推迟播种日期,尤其是春玉米的播期尽量不要提前。如连续出现发病的地块,有条件的可以和花生、棉花等轮作。
2、根据品种的特性保持合理的田间密度,尽量保持田间通风、透光;玉米播种前使用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精甲霜灵等成分)进行二次包衣。
3、玉米整个生育期尽量做到不缺肥,建议增施菌剂降低土壤中有害菌数量,底肥要氮磷钾三元素合理补充,尤其是钾肥,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前后进行根部追肥,要做到不能缺失钾肥,也可以叶面进行喷施含有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液体肥料(啦啦兑)1季2-3次,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或推迟发病。
4、苗期或拔节期控制蓟马、玉米螟的危害,减少玉米的伤口,同时配合喷施杀菌剂如苯醚、戊唑醇、丙环唑或辛菌胺、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真菌+细菌)等进行提前预防。
八、玉米纹枯病
纹枯病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
针对玉米纹枯病病的发生和预防建议
1、玉米纹枯病多发生在玉米灌浆期,该时期的高温、多雨是玉米纹枯病的高发期,在该时期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