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饮食调养 > 河南郭进拴命运小说连载
河南郭进拴命运小说连载
致力打造普通百姓的‘微’文学领域公众平台
百姓作家欢迎您,用你的文字抒写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任何人、网站要转载本文字必须经过主编授权。
伫立像前,我真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同时内心充满了无尽的伤感。用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塑像,我的目光几乎不敢同他的目光相对接。在他的目光下,我的多愁善感和所谓的悲悯之心都显得渺小卑怯,甚至连现场的文字也如同粗粝的砂石,一无用处。走出很长一段路后,我还在后悔手中没能捧上一炷香,对于我崇敬的诗人,惟有这么隆重的仪式才能配得上诗人的尊贵。
穿过大廨,徐行数十步,我们来到了草堂的主厅——诗史堂。堂名“诗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杜甫生逢乱世,颠沛流离,他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所感所叹的民怨国恨,所思所想的辅君中兴,完完全全用诗歌把他们记载了下来,表现了出来。读其诗,如同读一部反映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微的历史巨著。这就是“诗史”二字的含义。可见,将杜甫诗称为“诗史”,是后人对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的极高评价。
诗史堂占地百余平方米,是草堂建筑中面积最大的。诗史堂一直到清代,仍是骚人墨客凭吊杜甫、吟诗唱赋的雅集之所。如今厅内还陈列着两台古色古香的圆桌,使人回想起当时文人们挥洒笔墨,吟诗唱赋的情景。今日的诗史堂,堂前选有清人沈寿榕、彭毓菘合撰的一幅名联,正中陈放着一尊杜甫塑像,是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所作。塑像完全以写实手法,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练地刻画出诗人忧虑国家前途命运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楹柱上,悬挂着朱德同志一九五七年参观草堂时撰写的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诗史堂之后,便是柴门。柴门的体积是草堂中几种主体建筑中最小的,仅有二十多平方米,高也不过三四米。门前,清溪碧水流淌而过,一座别具情趣的小石拱桥横跨溪上,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味。清溪两旁,茏茏翠竹拔地而起,悠悠清凉油然而生。再顺着溪流向西望去,跨水而建的水槛在竹影树荫中若隐若现。如此景致,令整座祠宇更增幽趣,更流神韵。
“柴门”,原本是杜甫当年营造草堂时所选的院门。因其简朴低矮,诗人才给它起了个名副其实的名字。此外,如同称其居为“草堂”一样,还有表明其布衣幽栖生活的意思。在杜甫草堂诗作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与“柴门”有关的句子。如《野老》诗中“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说的是当年诗人修造的柴门,不是正面浣花溪,而是顺着着溪流的方向所开;《客至》诗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即柴门)今始为君开”,是讲诗人闭门幽居,有了知己和至亲相访,方才打开柴门。还有《南邻》诗中“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写出了与邻居交往互访,宾主相得、气氛融洽,送别于柴门依依不舍的情意。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柴门虽简朴,却给诗人平添了许多乐趣。正是在如此简朴而又充满情趣的柴门寒居中,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成就极高,震动海内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来,才会赢得无数后人的尊崇与倾慕。到蜀中凭吊故居草堂胜迹,柴门不会再紧闭不开,而是要敞开它的胸怀,迎接千千万万瞻仰者。
柴门之西不远处,建有一阁,谓之水槛。当年杜甫笔下的水槛为草堂水亭上由木板搭成的简陋木栏,是诗人常去之处。他常到那里或凭栏远眺,或坐而垂钓。故而在其诗中多次咏及。《水槛遣心二首》之一,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在水槛眺望远方,所见清幽迷人的自然景色:“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花多。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三两家”。今日水槛,为清代嘉庆十六年所建。其两旁有清溪碧水,四周有翠竹绿荫,环境十分幽雅。
然而,更让人动情的还是杜甫的“茅屋”。随着解说员的指点,走过一座小小的石桥,穿越栽种着桃树和松梅的庭院,我们来到了仰慕已久的“为秋风所破”的“茅屋”。
我在光线幽暗布置简陋的茅屋内蹑手蹑脚地走着,感觉杜甫的生命还在这几间屋子里生存着,像是今天潮湿而清新的空气,令人鼻腔发酸,心跳加快。这是几间具有唐代建筑风格和川西民居特点的草房子,门槛和窗户都是没有上漆的陈旧的木头。杜甫的书房和卧室陈列异常简陋。书房中仅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只很不像样的书架,桌案上竹筒做成的笔筒里放着几杆毛笔,旁边的书卷静静地展开着,上面落满了灰尘——在如此孤寂的环境中,我可以体味诗人当年的清苦和幸福。在那些蛙声四起、百虫呢喃的夜晚,河风从浣花溪的水面上轻轻吹来,诗人坐在一盏荧荧燃烧的油灯下,一边磨墨,一边构思他那些千古名句。
卧室里的床是用楠竹做的,宽大结实,像北方人躺惯了的土炕。而被称作厨房的房间里,则布置了灶台、水缸、石墨等日常生活器具。就是在这么清苦和简陋的环境中,杜甫曾经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据说杜甫当年携一家老小初到成都,先是住在西郊一座古寺中,第二年春天才在亲友资助下,于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了日后名闻中外的草堂。草堂落成的当天,杜甫欣喜若狂,随即写下了一首《堂成》,表达了他对这个新家的喜爱。当时杜甫草堂四周充满了活泼的田园景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今站在杜甫草堂旧址,哪里还能看到如此瑰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即使是偶有“黄鹂”或别的鸟类生息于此,而“一行白鹭上青天”毕竟成了遥远的绝响。暂时安定的生活,使杜甫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忧国忧民的情怀。
你看杜甫的茅屋位于浣花溪畔宽阔空旷的原野上,经常受到大风的袭击。有一年秋天,大风几乎将茅屋顶上的茅草吹了个一干二净,门前一棵巨大的楠树也被狂风连根拔起。因此这几间茅屋既让颠沛流离的诗人感受到居家的温馨和幸福,同时也让他对寓居的生活感到忧心忡忡,也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诗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他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的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湖北白癜风医院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