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饮食调养 >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三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三



《药师琉璃七佛本愿功德经》为显密圆融的一部大经大法,最能适应现代文明社会而当机。作者吴信如居士追随其先师顾净缘先生,修学此部经法多年,纶贯师说而又结合现前实际,着有《七佛药师经法研究》,由浅入深,始释药师经资生延寿的特质,揭示经题从因、果、悲、智作圆满开示的作用;卷上、卷下对经文逐段逐句进行盰解,然后根据师承和自己的修证体会,提纲挈领地对经义进行分析,作简要发挥。作者吴信如居士是著名的佛教学者,著书颇丰,本刊将分四期连载。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三)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生在边地(1),由近恶友,造众罪业,不修善品,三宝名字曾不经耳。命终之后,堕三恶趣,彼诸众生暂闻我名者,由是力故,业障消除,遇善知识,不堕恶趣,乃至菩提。

(1)边地:边隅之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边隅,有地名懈慢界,亦名胎宫,往生于那里的人,五百岁间不得见闻三宝。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究竟证得大菩提时,若有众生,生于边隅之地,远离佛法正见,亲近恶友,造种种恶业,不修善业,从不听闻三宝名字,命终之后受报,堕入恶趣,那些众生暂时听闻我名,由佛的加被力的缘故,所有业障都会消除,转而亲近善知识,而不堕恶趣,直至证得无上佛果。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所须,悉皆乏少,由此因缘生大忧苦。为求觅故,造众恶业,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乏少,随念皆得,乃至菩提。

第三大愿:将来我成佛的时候,若有众生饮食、卧具、医药、生活所需都很缺乏,由此原因而心生忧愁、苦恼,为寻求饮食而造众多恶业,若听闻我的佛号,专心忆念,由于佛的加持力,所有缺乏的资生用品,随愿都能得到满足,直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由先恶业,共相斗诤,作不饶益(1),弓箭刀杖,互为伤损,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各起慈心,不相损害,不善之念尚自不生,况于前人欲断其命,常行喜舍乃至菩提。

(1)饶益:给人丰富利益。

第四大愿:将来我成佛的时候,若有众生,因先世的罪业受报,相互仇恨争斗,损害利益,以弓箭、刀杖相互伤害,若闻听我的佛号,专心持诵忆念,由佛的加持力,使相互对立双方都生起慈悲之心,不相损害,罪恶念头不再生起,即使以前欲害其性命的冤家,也常行喜心、舍心,直至证得无上菩提。

曼殊室利,是为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四种微妙大愿。若有净信男子女人,闻彼佛名,至心礼敬,殷勤供养,受持念诵,业障消灭,得不退转菩提之心,具宿命智,所生之处,常得见佛;无病长寿;命终之后生彼国中,衣服饮食资生之具,随念皆至,无所乏少。曼殊室利,彼佛世尊,具足如是无量功德,是故众生常当忆念,勿令忘失。

释尊告诉曼殊室利,这就是法海雷音如来、应、正等觉在修行菩萨道因地所发四种微妙弘愿。若有信心的清净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听闻那个佛名号,专心恭敬,殷勤供奉持诵,业障迅速消灭,正法、菩提之心永不退转,具有宿命通智慧,所生之处常能看见佛,听闻佛的教诲,无病而长寿。命终之后生于佛土中,衣服、饮食、生活资具随念都来,不会缺少。佛又告曼殊室利,此佛世尊具有如此无量无边功德,所以众生应当常常忆念受持,不得忘记和失去。

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善住宝海,佛号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应、正等觉,现在说法。曼殊室利,彼佛如来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云何为四?

释尊告诉曼殊室利,从我们这个世界,向东方去,经过九个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有个世界名叫善住宝海,有佛祖名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应、正等觉,现正在演说大乘法门。曼殊室利,那个佛如来在修行菩萨道时,在因地发四大弘愿,这四大愿是: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众恶业,种植耕耘,损诸生命,或复兴易,欺诳他人,战阵兵戈常为杀害,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资生之具不假(1)营求,随心满足,常修众善,乃至菩提。

(1)不假:不借用。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证得无上菩提时,若有众生造众多恶业,种植耕耘,损害生命,或经商欺骗别人,在战场上以兵戈杀害他人,若听闻我的佛号,专心持念,由于佛加被之缘故,生活资具不用靠营生而求,随心愿皆得满足,常修众善行,直至证得无上佛果。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十恶业(1)、杀生等罪,由此因缘当堕地狱,若闻我名至心称念,于十善道(2)皆得成就,不堕恶趣,乃至菩提。

(1)十恶业:又名十不善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欲、瞋恚、愚痴。

(2)十善道:即十种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证得无上佛果时,若有众生造十恶业、杀生等罪恶,由此恶业故应堕地狱受苦,若听闻我佛名号,诚心持诵忆念,在十善道中修行,都能成就,不至堕入恶趣三涂,直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不得自在(1),系属于他,或被禁系、杻械、枷锁、鞭杖,苦楚乃至极刑,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厄难,皆得解脱,乃至菩提。

(1)自在:进退无碍的意思,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束缚而通达无碍。

第三大愿:我来世成佛时,若众生于烦恼中,失去自由,被他人捆绑,或犯法被监禁,被镣铐、枷锁系缚,身受鞭挞,甚至将受杀戮极刑时,若听闻我佛名号,一心皈依持诵,由我佛的慈悲、福德和威神之加被,所有灾难,困苦都能解脱,直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众恶业,不信三宝,随虚妄见,弃背正理,爱乐邪徒,谤毁佛经,言非圣说(1),外道典籍,恭敬受持,自作教人,俱生迷惑,当堕地狱,无有出期;设得为人,生八难处,远离正道,盲无慧目。如是之人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临命终时,正念现前,解脱众难,常生中国,受胜妙乐,乃至菩提。

(1)圣说:圣者所说的话,指佛所说之法。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正等正觉时,若有众生造种种恶业,不信奉佛法僧三宝,追随虚假、违背正理的知见,亲近邪门外道,诽谤诋毁佛经,宣传邪说非理,恭敬奉持外道典籍,不但自己作,还教别人误入歧途受其迷惑,应堕地狱,无有出头之日;假设投生为人,生于八难处,远离佛法,盲目,没有智慧。这样的人若听闻我佛圣号,诚心诚意持诵信奉,由于佛加持之故,命终之时,佛法正念显现,苦难速得解脱,常投生于佛法盛行之中国,享受殊胜美妙音乐,直至修成佛果。

曼殊室利,是为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四种微妙大愿。曼殊室利,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与上妙宝如来世界等无有异。

佛告曼殊室利,这就是那个佛、如来、应、正等觉修行菩萨道在因地所发四种殊胜微妙誓愿。曼殊室利,那个佛国土功德巍巍庄严,与上面妙宝世界、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世界相同,没有差别。

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1)。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曼殊室利,彼佛世尊从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云何十二?

(1)净琉璃:药师如来的净土,那个国土的佛号称琉璃光。净琉璃是依报世界,琉璃光是正报佛名。世界名净琉璃,即常寂光净土,以究竟清净真如为体。药师如来彻底破除无明障碍,证得最清净法界,所以对所证成的境地——国土来说,即名为净琉璃世界;而不离法界,圆满具大智慧,光明遍照,能破一切愚痴暗昧。

释尊告诉曼殊室利,从我们这个世界,向东方去,经过十倍恒河沙那么多的国土,有一个佛国世界,名叫净琉璃,有佛祖名叫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曼殊室利,那位世尊从前修菩萨道,在因地发过十二大愿。这十二大愿是: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1)照无边界,三十二相(2)八十随好(3)庄严其身,令诸有情,如我无异。

(1)自身光明:药师说他将来成佛时,要身放光明,照遍一切世界。佛的慈光是随时随地照耀着,充满着,只是众生因无明烦恼的障蔽,常在光中而不见光。修学佛法若能精勤进修,除去烦恼的尘垢,必能沐浴于佛的慈光中。

(2)三十二相:是为印度公认的大人相,特别为男子的胜相,如佛足底的平满相,千辐轮相,佛身的紫金色相,垂手过膝相,顶髻相等。这些相,依印度当时的相法,为最高贵最庄严的福德相。轮王或如来,才完满的具足。

(3)八十随好:是随身体的某部形态,所有某种美的特征,如佛手柔软,毛发光泽,面容丰满等。佛法本不着相,但为了导引众生,令众生喜欢生信,所以药师如来因地中,要发愿具足这种福德庄严相。药师佛的本愿,不但希望自己身相光明,众好具足,同时还希望,令所有一切有情皆如自己一样,平平等等,无有差异。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证得无上菩提时,自身能放射大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圆满庄严自己的德相。使一切有情众生,皆如自己一样,平等没有差异。

依照这第一大愿的大意,可以从两方面说:

1、从净琉璃世界的生佛平等说:生于东方净土,身相圆满,与佛无异。但不能说一切有情皆如此,因为现实的众生界,并不曾真的如此平等。

2、从一切众生佛性说:一切众生性,本都是光明遍照,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的。只因为众生为无明所覆,不曾开显,所以隐而不现。这要到成佛,方能如实证知。故《华严经》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未能证得。」在佛的心境,照见一切众生,确是平等不二的。从这个意义说,佛证得无上正等觉时,大地众生无不是佛,众生与佛原为平等。但从众生边看,众生苦恼,愚痴暗昧,于一切诸法实相,从来不知不见,痛苦流转,何能与佛平等?因此,有人说我们是凡夫,不要妄自尊大;尽管生佛平等,而我们还是众生。有人说:我们要深信自己是佛,如禅宗要人直下承当自心是佛;密宗要人起佛慢,说即身成佛。这些话,可说都有一分道理。我们是凡夫,所以要修行办道;因为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可修行成佛。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1),内外清彻,光明广大遍满诸方,焰网庄严过于日月,铁围中间,幽冥(2)之处互得相见。或于此界暗夜游行,斯等众生见我光明,悉蒙开晓,随作众事。

(1)身如琉璃:药师如来,彻底揭去无明暗影,刷除烦恼污泥,本身佛性毕竟显发,故说身如琉璃。

(2)焰网:即光光相辉映结成网路,而此琉璃光身,即善安住于由光线所组成的光明夺目的焰网之中。

(3)幽冥:即三恶道无真理光之处。

此文与第一大愿的意义有关而用意不同。上愿重于佛的法性身,显示生佛平等。此愿重在从法性而起应化身,开晓众生。

药师如来,所发的第二大愿是说:愿我来世,究竟证得大菩提时,身相犹如琉璃宝,内外都极明亮清彻,光明广大遍满各方。佛身的光明炽盛,光光相照,形成一种庄严的焰网,胜过于世间的日月之光。

药师如来的身光,照及幽冥的苦恼众生,众生得到佛光的照耀,就得到开晓,就可随自己的意趣,做他所乐意做的种种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1),令诸有情,所受用物(2),皆得无尽。

(1)方便:随方因便,以利导人。

(2)受用物:人们衣、食、住、行上种种需要受用的物质。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证得大菩提时,以无量无边的智慧方便,生产多量的受用物质,使一切有情众生,凡有所需求的,皆能够受用无尽。

修学大乘菩萨行,凡有利众生的学问技能,都要学,智慧一天天求增长,到了成佛,一切功德妙法,始能圆满具备,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大乘佛法,并不反对科学物质的发达增产。现代世界科学昌明,有人埋怨它是罪恶的渊薮,其实祸患在于人类不善于运用他,这里引出严重的弊害。人类若增进德性的修养,爱人爱群,善于控制,善于运用,那么科学对于人生,将是有莫大利益的,所以菩萨对于种种有利于民生的知识和技巧,不独不厌弃,而且还应该学,应该会:这样才能解除众生因物质贫乏而带来的苦痛与罪恶。药师如来的第三大愿,特别着重这方面。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游履菩提正路;若行声闻、独觉乘者,亦令安住大乘法中。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证得大菩提时,若有不信善恶因果,作杀盗淫妄种种罪恶,不幸失去正途而误入邪道者,都要使他们的心志能永远安住于菩提正路中。此外,若有行声闻、独觉的小乘行者,都要以大乘究竟法门令他们安住,得以永不退转。

《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即是使一切众生,尽皆悟入佛之知见。但众生根性千差万殊,好乐不一,事实上不能立即教一切众生都入佛之知见,所以世尊一面以此最高目的为原则,同时随机教化,见行于邪道的众生,即教以三乘法门;见声闻、独觉停滞在自利的化域,即教以大乘究竟法门,叫他们再向前走,直至般涅槃——宝所为止。第四大愿,包括了回邪向正、回小向大。经文中所说的安住,有令他永远不退转的意义。如凡夫确生出离心,向二乘圣道修行,即不再退回凡夫;大乘确发自利利他的广大菩提心,永向佛果而不再退心成为小乘或凡夫。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于我法(1)中修行梵行(2),一切皆令得不缺戒(3),善防三业,无有毁犯堕恶趣者。设有毁犯,闻我名已,专念受持,至心发露,还得清净,乃至菩提。

(1)法:法者梵语「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无论大小,有形无形,真实虚妄,事物道理皆悉为法。

(2)梵行:从一般意义说,指一切清净行(梵是清净的意思)。从特殊意义说,专指出家的不淫戒。约中义说,凡佛所制的戒行名为梵行。

(3)不缺戒:不缺即能圆满受持;戒者,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即使是心怀恶的念头也不可以。不缺戒,即所有的戒律全部能够严格受持。

前四愿,依药师如来的自证功德,利乐众生;此下,因众生有了缺陷、苦痛,需要援助救济。上述是与乐,此下是拔苦。药师如来对苦难众生的悲济,以及消灾免难,将由这第五大愿起,逐一显示出来。

这第五大愿说:将来得菩提时,若有诸多的有情众生,于我药师佛的正法中,修行清净的行为,我要成就他们都能圆满受持戒律。佛法中受戒,先是未受令受,已受的令守。受了戒以后,也有不少人不能清净严持。犯了戒,要知道忏悔。如有所犯而不知忏悔,即难得清净。所以药师如来本愿,更进一步地说:设有众生毁犯了禁戒,但由于听闻了我佛的名字,并且一心一意的持佛圣号,对过往错失,至诚发露忏悔,礼拜,供养,时时摄心于佛号佛德上,久而久之,罪业自然消除,内心感受佛的光明,恢复了本来的德行清净,乃至菩提。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诸根不具(1),丑陋顽愚(2)聋盲喑哑、挛躄背偻(3)、白癞癫狂(4),种种病苦之所缠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皆得端严,众病除愈。

(1)诸根不具:我们的身体为六根所组合而成。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诸根不具,即指有外表的欠缺,如眼耳损坏,或手足残缺;有内在的,从外表看来,身体各部虽然完全无缺,但耳舌等失其功用,或智慧不足等,均属此种。

(2)顽愚:意根的不懂事理,心性鲁钝。

(3)挛躄背偻:挛是瘸手,躄是跛足,背偻即驼背。

(4)白癞癫狂:白癞是大麻疯,癫狂即神经反常。

药师如来的第六大愿说:愿我将来成大菩提时,如诸多有情众生的身体有种种畸形、五官有所欠缺残废,外表丑陋,内心鲁钝,不懂事理,眼瞎耳聋、声音嘶哑不能说话,两手挛曲,两足跛行或有驼背,患了大麻疯或神经反常,为这些病痛所缠身,若听了我药师如来的名号,一心称念,或礼拜供养,蒙药师如来功德威力的加被,皆可得到救治,令身相丑陋的转为端正,诸根缺损的,也都完备起来,各种病苦得以去除而获痊愈。

药师如来发此大愿,众生如有善根,有因缘,能依药师法门的开导去实行,不独身体有疾病、有残缺的众生,可因闻名号而得到彻底救治,即心理不健全的各种病患,也可因佛而好转过来,以获身心端严的理想人生。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穷困苦,无有归趣(1),众病所逼,无药无医,暂闻我名,众病消散,眷属增盛,资财无乏,身心安乐,乃至菩提。

(1)无有归趣:无所归托的意思。

第七大愿:愿我将来成佛的时候,若有诸多的有情众生,处境贫穷困苦,没有归托,受到多种病的逼迫,又无医无药,这时如称念药师如来的名号,众多病苦便可消除。亲属朋友逐渐增多,资生之具,全部具足,身心安乐,直到证得佛果。过去由于因缘不足福德薄弱,所以贫穷孤苦。以后,以善根福德增长,身心恢复健康,由于从事事业的努力,便能把家庭建立起来;亲属朋友,也由于人缘的转好而逐渐增多。佛陀的慈悲虽极普遍,但对于孤苦贫病的众生,特别关怀,特别护念和救济。所以世尊在世时,特别提倡施医施药,救济孤独。凡身为佛子,修学佛法,须体念释迦的精神,效法药师的本愿,随分随力去做。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众苦之所逼切,极生厌离,愿舍女身,若闻我名,至心称念,即于现身,转成男子,具丈夫相,乃至菩提。

药师如来的第八大愿,是说若有女人,为女身的众多苦恼所逼迫,而极其痛切,产生了厌离心,愿意舍弃女身,若能闻我药师如来的名号,一心称念,礼敬供养就可以转女成男,具足大丈夫相,直到证得无上菩提。

在大乘佛法中,男女本来是平等的。不过,由于社会诸种因素,尚难完全做到男女平等。女人在生理上的苦患,如生育之苦,男子是没有的;女人心理上的苦恼,如嫉妒心、虚荣心也比男子为重;女人的性恪,也有心胸狭窄之处。经说:「学大乘法,修菩萨行,要有大丈夫的精神方得。」因此,这里讲女身转男,不是鄙视、歧视妇女,而是从关心妇女、为妇女解除苦恼立言,应当体会佛陀对于亿万妇女特别慈悲的苦心。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1);复有种种邪见之徒,皆当摄受,令生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乃至菩提。

(1)罥网:捉兽的叫罥,捕鱼的叫网。若迷信魔外邪说,就像鱼兽被罥网罩住了一样,不易解脱出来。

(2)正见:正确的见解,有了正见,对于事物才会有正确的认识,就能破除谬妄偏差的俗知俗见,悟入正道。

第九大愿:将来我成佛的时候,要使诸多有情众生,都能出离恶魔的罥网。如有众生受了种种邪见的缠缚,药师佛也要用各种善巧方便,导引摄受,使之能安置于佛法的正见之中,渐令修习四摄六度等诸菩萨行,从而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此愿是佛令众生,从魔及外道的黑暗中,奔向光明的正法。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拘(1),幽禁牢狱,枷锁鞭挞,乃至极刑;复有众多苦楚之事逼切忧恼,无暂乐时,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乃至菩提。

(1)王法所拘:国家法律称为王法,拘是指受国家法律的制裁。

第十大愿:是药师如来在因地中,发大慈悲之愿,济拔犯法受禁的众生。他说:若诸有情,因犯罪或受枉而为王法所拘,被幽禁于牢狱,带上枷锁受到鞭打乃至于极刑,身心感到众多的苦楚,逼切忧恼没有一时一刻的安乐。悲心深切的药师如来,愍念到众生的苦痛,所以说:受这些刑罚灾难的有情,若听到我药师如来的名号,由于我的圆满福德力,与广大威神力加被他们的缘故,便能得以脱难,解除一切忧苦,直到证得正等正觉。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火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若闻我名至心称念,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随意饱满,后以法味(1)令住胜乐,乃至菩提。

(1)法味:妙法的滋味,即用心咀嚼妙法,领会而心生欢喜。

第十一大愿说:将来我成佛时,若诸有情生活困难,为饥渴所逼迫苦恼,为了求食的缘故,不择手段而造下了重大的诸恶业。对于这种为环境所迫,贫穷得实在没得吃,没得穿,就需要从经济方面加以解决,药师如来因此发大愿,对于那些无衣无食的众生,若得闻我的名字,依照佛的开示,专心称念,信受奉持,那么我当先以上妙的饮食饱足其身,然后进一步,以无上的佛妙法,使他们用心领会,安住于无限的胜情欢乐之中,乃至成就无上菩提,也即是得到究竟解脱乐。也就是说:饮食只能作暂时的救济,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先以饮食饱其口腹,进而教以人生正行,知识技能,使之从事职业,这就相对地解决了。再进一步,令其修学佛法,在佛法丰富的宝藏中,得世间希有的无上法乐,那才是究竟的救世济人。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身无衣服,蚊虻(1)寒热之所逼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随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宝庄严具(2)伎乐(3)、香华皆令满足,离诸苦恼,乃至菩提。

(1)虻:昆虫名,形似蝇,种类很多,喜食人畜的血液。

(2)宝庄严具:以首饰、宝石等修饰身体的珠宝具足。

(3)伎乐:娱乐所用的器具。

第十二大愿,希望将来成佛时,若诸多的有情众生,有的因为贫穷,没有衣服穿,也没有被褥帐子,为蚊虻所苦,冷天无衣御寒,热天也无衣遮体,这样的昼夜逼恼,不胜困苦。若闻我药师如来的名号,专心称念,信受奉持,那么,即能如其内心所好,可以得到种种上等美妙的衣服,亦能得到首饰、宝石等装饰的物品,还有娱乐的用具,花蔓、涂香,皆能得到满足,脱离诸多苦恼,乃至达到菩提。

曼殊室利,是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1)。

(1)十二微妙上愿:此十二愿,非一般的誓愿可比,纯由大悲心所流露的利他大愿,所以称为微妙上愿。

以上分别说明十二大愿,现在总结。

释尊说完了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又对曼殊室利说:这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十二微妙上愿。

从十二大愿的内容看,第一大愿为生佛平等愿;此后,便是思想的正确,行为的合理,生活的丰富;缺陷的加以弥补,病患的予以救治,苦痛的予以安乐。不但着重衣食等物质生活,又注意到教育,健康,正常的娱乐,达到人类的和乐生存。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对这些启示得最为明白。所以佛法的流行世间确能领受实惠,确能适应现实人生的。修学佛法的人,能依菩萨的精神去躬行实践,即是菩萨。

卷下

尔时佛告曼殊室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1),我于一劫若过一劫,说不能尽,然彼佛土纯一清净,无诸欲染,亦无女人(2)及三恶趣苦恼之声,以净琉璃而为其地,城阙宫殿及诸廊宇,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于彼国中有二菩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3),于彼无量菩萨众中而为上首(4),能持彼佛正法宝藏。是故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1)庄严: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衣身者,称为庄严。

(2)无女人:没有男女之相,一律平等,没有男女差别。

(3)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东方净土,不但有药师如来,还有二菩萨,为其宣化的得力助手,一名日光遍照菩萨,二名月光遍照菩萨。

(4)上首:佛说法时,于听众中推居首位者,称为上首,或举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

这时佛告诉曼殊室利说:那东方净土的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广大悲愿,及成佛时,彼佛所有国土的殊胜功德,清净庄严,我就是用一劫或超过一劫的时间,也是说不详尽的。药师如来的净琉璃世界,一向都是清净的,没有各种世欲的污染,也没有女人苦痛及三恶趣苦恼的声音;换言之,东方药师乐土,一切都是大丈夫,没有男女相,一律平等;无恶趣,一切恶趣都是罪恶所感,而往生净土的众生,都已消除业障,善根具足;由此,也就没有苦痛的声音。以下,则是叙述净土的依报:药师如来的国土,地面是由琉璃宝所成,通明透亮;城台、楼阁、宫殿和房屋的飞檐以及窗户罗网都由七种宝物所饰成,一切功德庄严,与西方的极乐世界同样美好。在药师佛的国土中,有二菩萨辅弼,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在那里的众多菩萨中列为上首,能够持修药师佛的正法宝藏,由于这个缘故,曼殊室利,凡是对药师法门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应当立定志愿,求生彼药师佛的净琉璃世界,不但资生物是无限的丰富,大众是非常的和乐,而且能受佛的教化开导,这样的法门,在十方净土中,也是难得希有的,应当发愿往生才是。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惜,不知惠施(1)及施果报(2),愚痴少智,无有信心,多畜珍财,勤劳守护,见乞者来,心生不喜,设不获已,行惠施时,如割身肉,深生吝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然于自身尚不能用。况当供给父母、妻子、奴婢、仆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中或傍生趣,由昔人间曾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虽在恶趣(3),还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彼没,生在人中,得宿命智(4),念畏恶趣苦(5),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所有财物,无悭吝心,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1)惠施:亦即布施,以自己之所有施舍于人。布施有三类:一是财施,就是用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是法施,就是用正法去劝人修善去恶。三是无畏施,就是不顾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2)施果报:布施的果报。

(3)傍生处:即畜生。

(4)宿命智:亦译宿命念,念畏由于堕于恶趣之苦,生智而好行惠施。

(5)不乐欲乐:不再只为自己而乐于一己之欲乐中。

如来开示中,依正行愿已讲完;现说药师佛的善巧方便。药师如来,依过去因中的本愿力,及现证佛果的无边功德,救度一切苦难众生。度生主要是慈悲,而慈悲是内生的,须有高度的善巧方便,才能表现出来。这里讲的是另一大段,释迦复次告诉曼殊室利:若有众生不能辨识善恶,只怀着贪惜之心,不知布施和布施的果报,这实际是愚昧,缺少智慧,也没有信仰三宝四谛之心,只知多去积畜财物,辛苦地对这些财物勤加守护,若见贫穷的人向他乞求衣食,就从心里厌烦而不喜欢。在不得已时行些布施,就如同割了他的身肉一般,深生吝惜。更有那些无量数的悭吝之人,只知积集资财,对于自身尚且舍不得受用,何况能去供养父母妻子和家里的佣人以及前来乞讨的人?这样的人等到从这个世界命终之后,必定要生饿鬼中或者是堕落于畜生。对于上述因贪吝而堕入恶趣的众生,由于往昔在人间的时候,曾经闻过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有意或无意中称念过,在心中留下了种子。所以当他堕入恶趣之中时,忽然忆得彼佛如来的名号,生恭敬心,至诚恳到皈向如来。凭此称念如来圣号的功德,即在这一念时,从彼三恶道中,还可以得受生人中,得到宿命智,念及畏惧恶趣之苦,彻底改变以往过失,不再为自己好乐私欲之乐,而能有利于他人,好行惠施,也赞叹别人的布施,对自己财物无悭吝心,渐次还能以自己的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于来乞者,更何况身外的财物?

复次曼殊室利,若复有人,归依世尊,受诸学处,而破坏戒威仪及坏正见,设有持戒正见不求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1)不能了解,虽有多闻(2)而怀矫慢,由慢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百千俱胝(3)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堕于地狱,傍生鬼趣。若曾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彼如来本愿威力,于地狱中忆佛名号,从彼命尽,还生人间,正见精进(4),意乐调善,舍俗出家,于佛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于矫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乃至菩提。

(1)契经深义:佛所说法,称当人情,契合法相,妙义重重,深广如海。

(2)多闻:多听明师说法,多求知识开示。

(3)俱胝:亿数。

(4)精进:勤谓精进,乃勇猛修善法、断恶法。

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说:像这些众生,虽然归依世尊受持诸种戒律,却破坏了戒律威仪,毁坏了正见;对有持戒正见的人,又不求多闻,不多求知识开示,这样,对于佛所说的契经的深奥义理当然不能了解。有的人虽然不放弃多闻,却起了骄慢之心,觉得自己是对的,而认为别人不对。他是诽谤了正法,而成为魔鬼的伙伴了。像这样的愚人,不但自己行于邪见,还会使无量百千亿数的人堕入邪见的大险坑。这些人堕入地狱,傍生鬼道,受尽苦楚。若是听到这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由于如来的本愿威力,在地狱中忆念佛的名号,就能从那些恶道中命尽而还生于人间,得到了正见,继而精进修行,善能调服内心的意乐,进而舍俗出家,在如来的正法中,受持种种戒律,没有毁坏冒犯,而且起正见,求多闻,了解契经的甚深义理,远离骄慢之心,不再毁谤正法,不作魔鬼的同伴,这样渐渐一步步地修行诸菩萨的六度万行,乃至功德智慧都能获得。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造诸恶业,自赞毁他,命终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从彼终已,来生人间,或作牛马驼驴之属,恒被鞭挞饥渴缠心,身常负重,困苦疲极,若得为人,生居下贱,奴婢仆使,被他驱役,恒不自在。由昔人中曾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善根力,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罥,破无明壳(1),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乃至菩提。

(1)无明壳:鸡在未孵出时,闭在蛋壳内,是黑暗且不自由的。众生常为无明烦恼所困缚,有如鸡在壳内,所以破除无明,称为破无明壳。

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说:假若这些众生,悭贪忌妒,称赞自己、毁谤别人,命终之后就会堕入三恶道中,历经久远,受尽诸多的剧烈苦楚。从那里受完了剧苦之后,命终又降生到人间,或作牛马驼驴之类,常被鞭打,忍受饥渴缠心,身体常为人背负重担,困苦疲劳之极;即使可以降生为人,也还是居于下贱的地位,受他人的驱役使唤,总是不得自由。然而这些众生,若是在前世身为人的时候,曾经听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就因为这以前的善因,现在又忆念起如来,并且一心一意地皈依药师如来,这时,佛便以伟大的神力,使众苦得到解脱,而且会使所有的根器变得聪利,智慧多闻,知道常常求取上胜的佛法,常常会遇到好的朋友,永远断除了魔外的邪见罗网,突破无明的蒙蔽,使烦恼的河流枯竭永不沉溺,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愁苦恼,乃至菩提。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1),造诸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剎神(2)等;书怨人名或作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厌魅蛊道,咒起死尸,令断彼命及坏其身;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缘悉不能害,一切展转皆起慈悲,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于自所有,常生喜足。

(1)身语意:即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身业即身之所作所为,口业即口之所言,意业即意之所思。

(2)罗剎神:梵语,暴恶的意思,此是指吃人的鬼。

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说:好生是非,喜欢互相乖违离间,以致更相互诤讼,恼乱自己,又恼乱他人,以身、语、意造作种种恶业,展转报复,常为不利于人的事,并且互相谋害对方,如祷告山林树木以及冢墓间的鬼神,请他们代替报复;或杀牛羊鸡等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剎神等恶鬼;或书写仇人的名字,用草木作其形象,以恶毒的咒术咒诅他;或以邪术蛊道相害,对死尸念咒,使尸首活动起来,去断送仇人的性命,伤害他的身体。像这类受人毒害的有情,若是得以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便可承其慈悲威力,使那恶缘都不能为害,所有一切的恶意也都消解了,彼此之间展转慈心相处,而能相互增进种种利益,大家得到安乐,相互之间不再存有损恼意和嫌恨心,对于自己所受的果报,即使困难艰苦,也能产生欢喜满足之心。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1):比丘、比丘尼、近事男、近事女及余净信男子女人,若能受持八支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2),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见无量寿佛(3)。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去处,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4)华中自然化生(5),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中而昔善根亦不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6)统摄四洲(7),威德自在,劝化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令其修习;或生剎帝利婆罗门居士贵族,多饶财宝、仓库盈溢,形相端严,眷属隆盛,聪明智慧,勇健盛猛,有大身力。若是女人,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于后不复更受女身。

(1)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者的合称。亦译为苾刍、苾刍尼、近事男、近事女。前二者为出家的男、女二众;后二者为在家亲近奉事三宝的男居士和女居士。

(2)学处:可学之处。为佛弟子修学之处所,即戒律。菩萨地持经一曰:菩萨于何处学?学有七处: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真实义,四者力,五者成熟众生,六者自熟佛法,七者无上菩提。

(3)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从时间说是无量寿,从空间上说是无量光。

(4)杂色众宝花:极乐国土的杂色宝花,如《阿弥陀经》说: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5)化生: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一,是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起者,如瘅诸天或下地狱者也。

(6)轮王:转轮圣王的简称,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

(7)四洲:为住须弥山四方咸海之四大洲。南方南赡部洲,东方东胜身洲,西方西牛货洲,北方北俱卢洲。

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说:若有四众佛弟子——比丘、比丘尼、近事男、近事女,以及其他净信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等,这些佛弟子有的能受持八支斋戒,或经一年之久,或于一、五、九三个月内,受持可学之处,以此受戒善根,有的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无量寿佛,听闻弥陀如来及诸大菩萨开示正法,而未到根本定的众生,若是能闻得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至心持念,临到命终时,即有八大菩萨——其名称文殊师利、观世音、得大势、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弥勒——这八大菩萨乘空而来,指示众生往生净土的道路,往生东方净土的众生,就在各种不同颜色相杂的宝华中,能够自然化生。或有众生,因为得闻药师如来名号,以此功德而生于天上。虽生天上受天福,而本有的生天善根也无穷尽,不会再堕于地狱等恶趣中。等到天上的寿命尽了,再降生人间,或者作为轮王统摄天下,威德极大,如意自在,能够劝化无量数的百千众生,在十善道中进行修行学习。或者生为剎帝利、婆罗门、居士、贵族,财宝很多,仓库充盈,形象生得端正庄严,眷属也都具足昌盛,具有聪明智慧、勇敢健强威猛无比,如同大力士那样;如果本来是女人,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领受奉持,便能于后来不再生为女身,以大丈夫身精进修行,向于佛果。

复次曼殊室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观诸有情,遇众病苦瘦疟(1)干消(2)黄热(3)等病,或被魇魅蛊道所中,或复短命,或时横死,欲令是等消除所求愿满。时彼世尊入三摩地(4),名曰灭除一切众生苦恼。既入定已,于肉髻(5)中出大光明(6)。光中演说大陀罗尼(7)咒曰:

(1)瘦疟:古代叫劳伤病,为消耗性疾病。

(2)干消:我国医书中叫消渴症,口渴、肚饿、多饮、多食、多尿,一天天消瘦。

(3)黄热:即黄疸,身上温度高,皮肤眼睛发黄。以上这三种病,是当时流行很广的重症,故释尊举为例证,这均属生理上的病患。

(4)三摩地:梵语,又作三昧、三昧地等,是「定」的意思。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5)肉髻:头顶上的肉髻,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6)光明:本体光亮谓之光,照物谓之明。称佛之光明者,是智慧相的表征。

(7)大陀罗尼:陀罗尼,梵语,总持的意思。其中含二义:一持,二遮;能摄持一切功德,遮障一切罪恶;也即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在佛经中,有文字陀罗尼、语言陀罗尼等多种,此处是咒陀罗尼,因其功用大,故名大陀罗尼。

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说:那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当他成佛时,由于菩萨因地所发的本愿力—欲慈济一切众生的苦难,尤其是病苦,所以便以慧眼观察众生的病况,众生所遭遇的种种病苦,有瘦疟、干消、黄热等病,或被人用邪术暗中算计,使其神魂颠倒;或被蛊毒所中,而丧失生命;众生遭受这些病患与毒害,可能减短寿命,或死于非命。药师如来发大慈悲,要使众生一切病痛苦难皆得消除,因此众生向药师佛祈求消灾延寿的心愿,能够得到满足。那时候,药师世尊首先入定,叫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恼」定。药师如来入定后,即于肉髻中放出大光明,在光明中演说大陀罗咒如下。

南谟(1)薄伽伐帝(2)鞞杀社窭噜(3)薜琉璃(4)钵喇婆(5)曷啰阇也(6)怛他揭多也(7)阿啰歇帝(8)三藐三勃陀也(9)呾侄他(10)唵(11)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12)三没揭帝(13)莎诃(14)

(1)南谟:又作南无,即皈依、皈命的意思。

(2)薄伽伐帝:即薄伽梵,也就是世尊。

(3)鞞杀社窭噜:药师的意思。

(4)薜琉璃:即是琉璃的意思。

(5)钵喇婆:光的意思。

(6)曷啰阇也:王的意思。

(7)呾他揭多也:如来的意思。

(8)阿啰歇帝:应(供)的意思。

(9)三藐三勃陀也:正等正觉的意思。

(10)怛侄他:就是「即说咒曰」的意思。

(11)唵:应读作嗡音,意义很多。1、皈依义,即是集中身心而向于三宝;2、警觉义:提起注意;也就是把精神集中起来,注意一个地方。

(12)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即是说,药之!药之!药!

(13)三没揭帝:即是普渡,普遍救度一切众生之义。

(14)莎诃:也作娑婆诃,意思就是速得成就。与「急急如律令」相似。

向来以为咒是秘密藏,持念就好,不可求解这是因为咒义重重无尽,执一解就不圆满;其实大部分咒语还是可以作些基本解释,只有极少几句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此咒上半讲的是皈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祈求加被;下半是说用药治疗一切众生病苦,希望立即经过普度迅速得到成就,解除病痛。

此咒大意为:皈命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即说咒曰:嗡!药之,药之,药,普遍救度,迅速成就。

尔时光中说此咒已,大地震动(1),放大光明。一切众生病苦皆除,受安隐乐。曼殊室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2)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至心念诵,皆得如意,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至心殷重,恭敬供养者,常持此咒,勿令废忘。

(1)大地震动:唐华严经曰:「以佛神力,其他一切六种十八相震动。」以示祥瑞。

(2)无虫水:即是无垢水,乃后夜由井中汲出,为奉佛之水(在水中放香花以供佛)。

当时,药师如来在光中说了此咒之后,大地都震动起来,而且普遍的放大光明,照耀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的病苦皆得消除,过着安宁康乐的生活。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若是看见男子或是女人,染到种种病苦,就应当一心为那病人,虔诚持诵药师如来神咒,为病人持诵此咒时,必须洗澡嗽口,常保持身口的清净。然后用病人吃的食物,或所服的药汤药丸,或用无垢的清净水,对着这些东西,持咒一百零八遍,然后给予病人服食。这样,病人所有的病苦便可皆得消灭。若有其他要求,能至心念诵药师神咒,也能够得到佛的加被护佑,得以无病延年,而且命终之后,凭此咒的神力也能展转引发功德,往生东方琉璃世界。只要往生东方净土,绝对不退转,乃至证得究竟大菩提果。以此之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或女人,对于那药师琉璃光如来,能至心殷实尊重,恭敬供养的,那么他对于此药师咒,应当常常受持诵念,不要让它废弃忘记。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得闻如上七佛、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名号,闻已诵持,晨嚼齿木(1)澡漱清净,以诸香花、末香、烧香、涂香(2),作众伎乐供养形像(3);于此经典若自书、若教人书,一心受持,听闻其义;于彼法师应修供养,一切所有资身之具,悉皆施与,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诸佛护念,所求愿满,乃至菩提。

(1)齿木:此木中有苦汁,可除口臭。用这种木枝漱刷,等于牙膏、牙刷的合用。

(2)涂香:乃六种供具之一。涂香于身手以供养佛。《智度论》曰:「涂香有两种,一以旃檀木等摩以除身,二者种种杂香捣以为末,以涂其身及熏衣服,并涂地壁。」

(3)形像:即木像、画像等肖像。

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若对佛法有清净心的男子和女人,得闻以上药师七佛、应供、正等觉等名号,听闻之后,应恭敬持诵。早晨起来首先就得嗽口、刷牙、沐浴,使身心清净,然后敬献各种芳香的妙花,燃烧用的名香、涂身的香膏,以及作众伎乐,供养药师如来的形像。对于此《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要供养受持,或自己书写,或教别人书写,一心受持,使听闻者都深知其义。对于宏扬此法门的法师,也应当广修供养,凡是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所有赖以为生的器具,都要全部施舍给与,不要使这些物资缺乏短少。这样便能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使所求的愿望,都能圆满实现,乃至悟证无上菩提。」此为修供养行。

尔时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于末法之时,誓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男子女人得闻七佛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令其觉悟。世尊,若于此经受持读诵,或复为他演说开示,若自书若教人书,恭敬尊重,以种种华香、涂香、末香、烧香、华蔓、璎珞(1)、幡盖(2)、伎乐而为供养(3),以五色缯彩而裹帙之,洒扫净处置高座上。是时,四大天王(4)与其眷属,乃与无量百千天众,皆诣其所供养守护。」

(1)璎珞:用珠玉缀成的项链。

(2)幡盖:幡,直幅而下的旗。盖: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3)供养:供养佛像的香花表示万行,烧香表示智观,涂香表示戒品,信表示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乐表示法言,其他幢幡表示禅定,还可供养清净饭食品、灯光照明及各种资财等等。供养僧宝可用衣、食、住、药等资身。这一段说明修、供、受持和解义等修持方法。

(4)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在佛教创始前,系印度信仰的神,住于世界中心的圣山——须弥山,为把守山腰四方之门的神,故大寺院的山门,总供奉四大天王形象。四大天王,向为佛教有名的护法。四天王为帝释之外臣,持国天管领东方,广目天管领西方,增长天管领南方,多闻天管领北方。

这时曼殊室利禀告佛说:「世尊!我当发大誓愿,要于像法之时,以种种善巧方便,使一切有清净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大家都能得闻药师琉璃光七佛如来名号,甚至在睡梦中,也得以听闻药师佛的名号,而有所觉悟。世尊:若有人对于此《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能领受经义,持念不忘,阅读背诵,或者为他人演说开示,或自己书写此经,或教别人书写,对于法宝总生恭敬心,尊重心,要以种种花香、涂香、末香、烧香、华蔓、璎珞、幡盖、伎乐等供养。还要以五色彩缎,作成囊袋盛置药师经,然后将住处洒扫清净,敷陈设置高座,用作供坛,安放经典。那时四大天王及其眷属,以及无数百千天众,都到这个道埸来供养守护」。

未完待续

光明佛坛

已有50余万







































白癜风治疗方法最好
头上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ystl/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