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饮食调养 > 医师护士检验职称考试基础考点微生物
医师护士检验职称考试基础考点微生物
1.只有一种核酸类型的微生物是:病毒
2.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支原体
3.属于原核细胞型的一组微生物是:放线菌、破伤风梭菌
4.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肽聚糖
5.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机理是:裂解细胞壁聚糖骨架上的β–1.4糖苷键
6.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质粒
7.使细菌具有侵袭力的结构成分是:荚膜
8.细菌芽胞最显著的特性是:耐热性
9.细菌个体的繁殖方式是:无性二分裂
10.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可用于细菌分型的合成性代谢物是:细菌素
11.灭菌的目的是:杀灭所有微生物
12.在1.05kg/cm2蒸汽压力下,灭菌的标准时间通常是:15~20分钟
13.鲜奶的高温瞬间消毒是:灭菌
14.饮用水的氯化消毒是:预防性消毒
15.与细菌耐药性有关的结构是:质粒
16.引起菌群失调症,是因明显改变了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
17.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
18.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主要的诱因是:抗生素的滥用
19.在肠道的正常菌群中,对人有益无害的生理性菌群是:双歧杆菌
20.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致病因素是:外毒素
21.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结构是:外膜
22.可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是:细菌
23.属于非微生物的是:类毒素
24.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脂多糖
25.细菌内毒素的特征是:只有G—细菌产生
26.引起牙周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27.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荚膜
28.可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葡萄球菌
29.在黏膜表面黏附时,可产生分解SigA蛋白酶的细菌是:淋病奈瑟菌
30.引发猩红热的病原体是:链球菌
31.在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单糖发酵试验中,具有鉴别意义的单糖是:乳糖
32.引起急性出血性肠炎的病原体是:大肠埃希菌:H7型
33.与志贺毒素致病作用类似的毒素是:霍乱外毒素
34.白喉杆菌的毒力鉴定根据:EIek平板试验
35.用抗酸染色法染色后,结核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典型形态是为:红色的略弯曲的细长杆菌
36.结核分枝杆菌化学组成最显著的特点是:含有大量的脂类
37.适宜卡介苗(BCG)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儿以及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38.结核分枝杆菌形态学诊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抗酸染色
39.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是:布氏杆菌
40.鼠疫耶尔森氏菌(鼠疫杆菌)的传播媒介是:鼠蚤
41.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的病原菌为:幽门螺杆菌
42.幽门螺杆菌属于:微需氧菌
43.以核酸为模板进行增殖的微生物是:病毒
44.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成分是: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
45.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发生变异的结构是:神经氨酸酶(NA)和血凝素(HA)
46.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
47.SARS病毒属于:冠状病毒
48.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是因为孕妇在:孕期1~4个月患风疹
49.常见的可引起先天性婴儿畸形的病毒是:风疹病毒
50.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
51.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等病毒的病毒体结构组成是:核酸和衣壳
52.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很难再其血滴中查出的抗原是:HbcAg
53.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虫媒传播
54.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环节中最重要的中间宿主是:幼猪
55.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
5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人体内作用的靶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
57.HIV与感染细胞膜上CD4分子结合的病毒突刺是:gp
58.艾滋病的传染源是:AIDS患者和HIV携带者
59.人乳头瘤病毒除间接接触污染物品传播外,主要的传播方式还有:性接触传播
60.与妇女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疾病是:人乳头瘤病毒HPV
1、所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细菌是白喉棒状杆菌2、病原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疾病是鹅口疮3、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局限化的物质是凝固酶4、干扰素抑制病毒作用机制是间接活化一种核酸内切酶促进mRNA降解5、可引起胃溃疡的细菌是幽门螺杆菌6、在牛奶培养基中可引起“汹涌发酵”的是产气荚膜梭菌7、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肠炎的病原体是大肠埃希菌O:H7型8、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9、不属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真菌,属于的有(1)衣原体(2)葡萄球菌(3)螺旋体(4)放线菌10、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病毒,属于的有(1)立克次体(2)支原体(3)衣原体(4)细菌11、高压蒸气灭菌法不恰当的描述的是通常灭菌压力为2.05Kg/cm2,应该为1.05Kg/cm、霍乱弧菌的致病因素不包括荚膜,包括的有(1)鞭毛(2)菌毛(3)肠毒素(4)内毒素13、性接触传播不包括脘病毒,包括的有(1)生殖器疱疹(2)解脲脲原体(3)HBV(4)HIV14、细菌内毒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抗原性强,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正确的有(1)由格兰阴性菌裂解产生(2)化学成分为脂多糖(3)毒性较弱且无特异性(4)耐热,℃,2~4小时才被破坏15、对病毒生物学性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正确的有(1)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2)测量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m)(3)以复制方式增值(4)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16、输血不是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病毒性疾病为戊型肝炎,属于的有(1)乙型肝炎(2)丁型肝炎(3)丙型肝炎(4)艾滋病17、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隐性感染18、血清中不能查找到的是HbcAg,可以的有(1)抗HBsAgIgG(2)HBeAg(3)HBsAg(4)抗HBcIgM19、非特异性感染不应出现的病理改变为干酪样坏死20、使细菌具有侵袭力的结构成分为荚膜21、与细菌耐药性密切有关的结构是质粒22、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不正确的描述是EI-Tor生物型可形成芽孢,正确的有(1)有菌毛(2)增菌培养基通常为碱性蛋白胨水(3)革兰阴性菌,单鞭毛(4)悬滴观察呈“穿梭”样运动23、内毒素的错误叙述是,用甲醛脱毒可制成类毒素,正确的有(1)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2)来源于革兰阴性菌(3)其化学成分为脂多糖(4)性质稳定,耐热24、病菌致病因素的描述,错误的是与病菌侵入的数量并无密切关系,正确的有(1)病菌有黏附因子(2)病菌有荚膜、微荚膜(3)与病菌的胞外酶有关(4)与病菌的内、外毒素有关25、内毒素不正确的是化学成分为蛋白质,正确的有(1)耐热,℃2~4小时才被破坏(2)来源,革兰阴性细菌(3)死亡裂解释放(4)毒性作用较弱,引起发热等26、Dane颗粒为乙型肝炎病毒27、AIDS传染源是AIDS患者和HIV携带者28、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主要传染源是猪29、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等病毒的病毒体结构组成是核酸和衣壳30、宫颈癌有关的病毒是HPV31、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机理是裂解细胞壁聚糖骨架上的β-1,4糖苷键32、在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单糖发酵试验中,具有鉴别意义的单糖是乳糖33、灭菌的目的是杀灭所有微生物34、为预防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禁忌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的人群是妊娠妇女(孕妇)35、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的目的是对可疑或确诊的破伤风患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36、以核酸为模板进行增殖的微生物是病毒37、卡氏肺孢子感染首选的药物是复方新诺明38、细菌内毒素的叙述正确的是只有革兰阴性细菌产生39、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肽聚糖40、细菌个体的繁殖方式为无性二分裂41、对淋病奈瑟菌(淋球菌)的叙述唯一正确的是人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42、耐盐细菌是副溶血性弧菌43、幽门螺旋杆菌为微需氧44、在下述情况中,排除无芽孢厌氧菌的依据是在普通肉汤培养基中呈表面生长45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荚膜46、引起先天性婴儿畸形的病毒是风疹病毒47、引起疯牛病和人类克雅病、库鲁病等的病原因子是脘病毒(脘粒)48、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49、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是幽门螺杆菌50、夏季某日某建筑工地食堂,工人进食过夜的米糕食物中毒致病菌为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51、适宜卡介苗(BCG)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儿以及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52、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脂多糖53、属原核细胞型的一组微生物是放线菌,破伤风梭菌54、结核分枝杆菌形态学诊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抗酸染色55、结核分枝杆菌化学组成最显著的特点是含有大量的脂类56、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的成分是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57、细菌芽孢最显著的特性是耐热性58、牙周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59、在感染过程的五种结局中最不常见的表现是显性感染60、与志贺毒素致病作用类似的毒素是霍乱外毒素61、标本涂片镜检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菌体,革兰染色阳性,从菌体上有芽管伸出,但不与菌体脱离,形成假菌丝,将标本接种至玉米粉培养基上,可长出厚膜孢子,此微生物可能是白色念珠菌62、某护士在给一位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注射时,不慎被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手指,为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注射HBIG63、聚餐三天后,突然出现发热、腹痛和腹泻,腹泻开始为水样便,1天后转变为黏液脓血便,并有里急后重感,应考虑的疾病和检查方法是,细菌性痢疾,取脓血便分离肠道致病菌64、疑似伤寒入院,两次取血做肥达反应的结果,入院后第四天TH1:80,TO1:80,TA、TB、TC1:40,入院后第十二天TH、TO1:,TA、TB、TC1:40,可诊断为伤寒65、对比记忆(1)可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是VZV(2)与白血病有关的病毒是HTLV66、对比记忆(1)可用于鉴别细菌的结构是异染颗粒(2)与细菌的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中介体67、对比记忆(1)在黏膜表面粘附时可产生分解IgA的蛋白酶是淋球菌(2)有典型的荚膜结构的是肺炎链球菌68、对比记忆(1)在黏膜表面粘附时,可产生分解SIgA蛋白酶的细菌是淋病奈瑟菌(2)可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葡萄球菌69、对比记忆(1)人类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重要病原体是溶脲脲原体(2)人类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病原体是柯萨奇B组病毒70、对比记忆(1)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输血传播(2)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传播71、对比记忆(1)钩端螺旋体感染可引起黄疸出血症状(2)梅毒螺旋体感染可引起脊髓瘤及动脉瘤72、对比记忆(1)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支原体(2)只有一种核酸类型的微生物是病毒73、对比记忆(1)肉毒素作用机制是抑制胆碱能运动神经元(2)破伤风毒素作用机制四抑制中间抑制性神经元74、对比记忆(1)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鼠蚤(2)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蚊75、对比记忆(1)脓液量多,淡红色,稀薄的是溶血性链球菌(2)脓液有甜腥臭味的是绿脓杆菌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均属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故不一定是传染病。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是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是传染病。 2、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最重要):又称亚临床型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指有些人感染了传染病,并不表现出来。它的特点就是机体可以引起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轻微引起组织损伤。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型感染,是五种过程中发生率最低的。 (4)病原携带者:又叫病原携带状态,可以将病原体排出,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不引起显性感染。只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点。 3、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1)传染源 是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可以是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的途径。 1)空气、飞沫或尘埃等从呼吸道传播:如非典,流感等 2)水、食物等从消化道传播(经过粪口传播的):霍乱、菌痢、甲肝,戊肝等 3)与传染源直接接触面受感染的接触传染: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等 4)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媒介昆虫)传播:如乙脑、疟疾等 5)输血注射乙肝、艾滋病 6)母婴传播:艾滋病(3)易感人群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 4、管理传染源 甲类:鼠疫,霍乱。城镇在6小时之内上报,而农村最迟要在12小时之内上报。 乙类:要在12小时之内上报。 发现暴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 5、切断传播途径,隔离的种类: ① 严密隔离:鼠疫,霍乱、狂犬病等 ② 呼吸道隔离:非典、流感、麻疹、白喉、百日咳、肺结核等 ③ 消化道隔离:伤寒、菌痢、甲肝、戊肝、阿米巴病等 ④ 接触隔离:破伤风、炭疽、梅毒、淋病等 ⑤ 昆虫隔离:乙脑、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丝虫病等 ⑥ 保护性隔离:对抵抗力弱的易感者 ⑦ 血液-体液隔离:乙肝、丙肝、AIDS、钩体病。、生物学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种是最小单位。
、结核菌可利用甘油为碳源,梭状芽胞菌可以氨基酸为碳源,
、流行性感冒杆菌要Ⅴ,Ⅹ因子才能生长。
、致病性岛:由基因编码决定的一团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组。
、微生物超净工作台应选择垂直气流通风方式。
、O/抑菌试验对弧菌有用,而对气单胞菌无用。
、杆菌肽敏感试验:用于A群链球菌(敏感)与非A群链球菌(耐药)的鉴定。
、奥普托欣试验:肺炎链球菌敏感。
、L型细菌特点:生化减弱;渗透压敏感,培养应高渗(20%蔗糖);染色不定,多为G-;形态不一(巨球形是特征);固定要用10g/L鞣酸不能用火焰;生长在增菌液中微浑、颗粒样沉淀或沿试管壁生长;返祖现象。
、L型细菌常见菌落有三种:油煎蛋样菌落(L)、颗粒型菌落(G)、丝状菌落(F)。
、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都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肽聚糖的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无交联桥)。
、磷壁酸为G+特有,分壁和膜两种。
、细菌外膜层由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组成。细胞质内有核蛋白体(蛋白合成地)、核质(主要遗传物质)质粒、胞质颗粒,是细菌蛋白质和酶类合成的重要场所。
、鞭毛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
、性菌毛仅有1~10根,毒力和耐药质粒都能通过它转移,有致病性。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占细菌干重的10%,DNA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
、G+等电点2~3,G-等电点4~5。
、细菌营养转运的方式有:离子,透性酶,磷酸酶。营养摄取的机制:被动扩散,主动吸收,基团转位。
、嗜冷菌最适温度为10~20℃,嗜温菌为20~40℃,嗜热菌为50~60℃。
、细菌代谢所需能量主要以生物氧化作用而来。
、G-菌的菌体脂多糖能引起发热故称热原质。
、土中的厌氧芽胞杆菌是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
、毫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群不过3个。
、有芽胞破伤风菌需沸水煮三小时才杀死。
、水中加入2%碳酸钠能将沸点提到度,又能防止金属生锈。
、紫外线波长~nm时杀菌力最强。
、无芽胞菌一般的致死为~微瓦/cm,杀死芽胞要十倍。
、滤菌器用于除菌的孔径是0、22微米,
、高压蒸汽灭菌指示生物物种: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
紫外线杀菌指示生物物种: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
、细菌遗传物质主要在于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中。
、质粒:不依赖染色体而复制,不兼容性,转移性,指令性。
主要有耐药质粒、Col质粒(编码肠毒素)、VI质粒(编码细菌与致病性有关的蛋白)。
、转位因子为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可在DNA中移动,主要有三类:插入顺序(最小的转位因子)、转座子、转座噬菌体。
、遗传型变异机制有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基因重组。
、突变:突变率由复制的准确度,DNA发生损伤的机会,及对损伤DNA修复程度来决定。一般在~。
、转化:受体菌直接提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爱体菌内而致受体菌基因改变,分普遍和局限。
接合: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所带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
溶源性转换:是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遗传结构发生变异。
原生质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体混合和可发生融合后的双倍体可发生染色体间的重组。
、基因重组可使基因再激活表现为:交叉复活和多重复活。
、粘附素是细菌表面的蛋白质有菌毛和非菌毛。
、毒力有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菌体表面结构,菌毛,侵袭性酶(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等)。
细菌的内毒素一般由:脂质A(主要成份)、非特异性核心多糖、菌体特异性多糖组成。一般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IgG和IgM能在血中直接中和病毒。
、医院感染大多以散发形式流行。
、细菌分类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也有用CDC(USA)。
、日光灯波长约0.5微米。显微镜的分辩率为波长一半。
、荧光显微镜的光源为高压汞灯。
、抗酸染色步骤和时间:5%石碳酸复红(5~10min)~3%盐酸酒精(脱到无色)—吕氏美蓝(30s~1min)。
、糖类发酵是鉴定细菌最常用的生化反应。
、怀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时血培养应不少于三次。
、血培养中,不能立刻接种的血标本应用SPS抗凝。
、直接镜检2h报告,最后鉴定和药敏一般不过3天,除血外,必须在24h内预报。
、肠杆菌科的强选择培养基(SS琼脂),弱选择培养基(EMB,麦康凯)。
、α溶血是草绿色溶血,β溶血是透明溶血环,γ溶血红细胞不溶解,双环。
、细菌数量达~CFU/ml时培养肉汤才见混浊。
、血培养中有CFU/ml时才能通过革兰氏染色检出细菌。
、测定病原体的感染性最好选用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
、冷冻干燥保存法是最有效的菌种保存方法,利用各种斜面和半固体加石蜡油是最常用和最简便的菌种保存方法,一般不含糖,不用液体。
、真菌,霍乱弧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粪碱需在室温保存,而脑膜炎、淋球菌、初次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应保存于37℃。同时,每转种三代要鉴定一次。
、AMS系统是目前微生物鉴定中最常用的自动化仪器。
、绝大部分致病性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形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
、真菌的基本结构:菌丝和孢子,鹿角状菌丝仅见于黄癣菌,假菌丝与真菌丝的主要区别是它壁两边有时交叉,是由孢子延长而来,
有性孢子有:卵生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无性孢子有:叶状,分生,孢子子囊。
、真菌最常用沙保弱氏培养基,最适温度22~28℃,最适PH5~6,培养4周以上,
、真菌菌落三型:酵母型,霉菌型。
可用10%氢氧化钾加热使标本透明。
、血清出芽试验有芽管出者为白念菌,念珠菌中仅白念菌产厚壁孢子,试管培养是真菌分离、传代、保存菌种最常用的方法。鉴定曲霉常用察氏琼脂,以烟曲霉菌居多。
、药敏实验:K-B法(半定量),公认的标准法,采用水解酪蛋白(M—H)琼脂,PH7.2,90mm内径,注入25~30ml琼脂,厚度为4mm,抗菌药片直径6.35mm,吸水量20微升。0.5麦氏比浊管相当于1.5*10^8/ml。校正后的菌液应在15分钟内接种。各药敏纸片间距不少于24mm,距平板内缘不小于15mm。
、对所有产ESBLS的菌株应报告耐所有青霉素,头孢类及氨曲南。
、自泌尿道分离的肠杆菌药敏试验不报氯霉素的敏感性。
、利福平不能单独用于化疗。至今还未发现产B—内酰胺酶的肺链。至今未发现肺链对万古的抑菌圈小于17mm。
、定量评价抗菌药物杀菌效力的试验:主要是最低杀菌浓度(MBC)和杀菌曲线。抑菌浓度指数(FIC),<0.5协同作用,0.5~1相加作用,1~2无关作用,>2拮抗作用。
.目前院内感染主要是G-杆菌。
、宿主分类:终宿主、中间宿主、储存或保虫宿主、转续宿主。
、寄生虫对宿主: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化学毒、变应原作用。
、寄生虫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土源性蠕虫不用中间宿主,而生物源性寄生虫要。
、蛔虫感染期2~3个月,成虫在小肠以空肠多。
、鞭虫寄生于肓肠生活史约一个月,人是唯一传染源。
、蛲虫寄生于回肓部。
、钩虫的丝状蚴为感染期,成虫在小肠部可致大粪毒、黄肿病、桑叶黄。钩虫病患者常用异食症。
、丝虫的丝状蚴寄生于大淋巴管或淋巴结内可致流火、象皮肿、乳糜尿。
、吸虫除血吸虫外都是雌雄同体。
、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在同一宿主,不用在外发育,但要转换宿主,被寄生的宿主又是中间宿主。致病分:侵入期,幼虫移行期,囊包形成期。检验以活组织检查最可靠,免疫学检验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吸虫除血吸虫(圆柱状,雌雄异体,虫卵致病最重)外都是两侧对称,
、华枝睾吸虫(肝吸虫)卵最小,姜片虫虫卵最大,
、肺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石蟹。囊蚴是其感染期,致病分:脓肿期,包囊期,纤维瘢痕期。
、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终宿主,猪或人是中间宿主。
、人是牛带绦虫唯一终宿主,只被成虫寄生。
、痢疾阿米巴生活史: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杜氏利什曼虫:感染称为黑热病,分人源型(平原型)、犬源型(山丘型)、野生动物型(荒漠型),主要的控制传染措施是防治白蛉。
、阴道滴虫有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
、隐孢子虫以空肠上端感染最重,是艾滋病主要死因之一。
以上内容转自网络。
有治好白癜风的患者吗北京白癜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