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饮食调养 > 前世今生,一个掩盖了数千年的秘密

前世今生,一个掩盖了数千年的秘密



道教的五道轮回观

五道乃是道教本身的轮回转世体系。

道教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否则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返朴归根,与道同体,其神便入五道。

据《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载:

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神道)

二道者,神入骨肉,形而为人神(人道)

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畜生道)

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名也(饿鬼道)

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人名。(地狱道)

道教的五道轮回理论认为,人死后为鬼,会进入来生,依平生所作善恶,会有五个可能的去处。造恶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行善去两善道:神、人。

如果是修行人,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故死后成为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真,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

道教的六桥之说

所谓六桥是指金桥,银桥,玉桥,石桥,木桥,竹桥。

第一道是金桥:给在世时修炼过仙法、道法,积有大量功德的人通过,以升仙或成道。

第二道是银桥:给在世积聚功德、善果、造福社会的人通过,成为担任神职的地神,如土地等,得享人间香火。

第三道是玉桥:给在世积聚了功德的人经过,转世为有权贵之人,享富贵荣华。

第四道是石桥:给在世功过参半的人经过,投身平民百姓,享小康之福。

第五道是木桥:给在世过多于功的人经过,投身贫穷、病苦、孤寡的下等人。

第六道是竹桥:给伤天害理、恶贯满盈的人经过,分作四种形式投身:一为胎,如牛、狗、猪等;二为卵,如蛇、鸡等;三为虱,即鱼、蟹、虾等;四为化,如蚊、乌蝇、蚂蚁等。

道教轮回观的作用

其义宣传行善者成神,作恶者下地狱,劝人弃恶从善。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父陈正擢进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邮(今属江苏)。父卒,二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已而别其师,游天台山,遇陈抟弟子张无梦,颇得《老》、《庄》微旨。尔后隐居江淮间,以琴书自娱。熙宁元年(1069年),被推荐到汴京,居醴泉观,为众人讲解《道德》、《南华》二经,遂闻名于世,公卿世大夫无不欲争识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后又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道德经》,神宗批云:“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其在辈流,宜为奖论”。于是任命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累迁至右街副道录。元丰六年(1083年),归隐庐山。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卒,世寿70。1

陈景元著述颇多,其中尤以《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影响最大。而此书对于人性之同异的辨析,更是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北宋《老子》注家大多认为天下人之性皆是相同的。如王雱说:“天下之众,天道之微,其要同于性。”2宋徽宗说:“天下一性也。”3江澂说:“有生不同,同禀一性。”4

陈景元与他们的观点不同。他将性的本源与性的现实表现作了区分,认为,从性的本源上说,天下之人均是相同的;而从性的现实表现来看,则应分为上中下三等。

性的本源就是道。陈景元说:“夫道降纯精而生物之性,德含和气而生物之形。”5万物包括人的性都是由道所赋予的。

虽然性的本源都是道,但在禀受过程中,则自然产生了差异。陈景元注解《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说,之所以有对道的三种不同反应,就是因为他们所禀受的性不同。他说:

“夫上士者,受性清静,恬淡寂漠,虚无无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闻乎道也,人观其迹,真以为勤行而实无勤行也。斯所谓天然县解矣。中士者,受性中庸,世所不用也,则就薮泽,处闲旷,吐故纳新,熊经风骞,养形保神而已,及乎为世用也,则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此之谓若存若亡也。下士者,受性浊辱,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闻其恬淡无为,则大笑而非之,若不为下士所非笑,则不足以为上道也。”6

这就是说,现实中的人性有上中下三等,分别为清静、中庸和浊辱。

为什么由同一个源泉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呢?芽陈景元解释说,这是因为在禀受过程中,有气的参与。人由道而有性,由气而有形。由于禀性与赋形是同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必然要受到气的影响。他说:“夫圣人禀气纯粹,天性高明……中下之士,受气昏浊,属性刚强。”7这就是说,现实人性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禀受的气不同而造成的。人所禀之气有清、浊、中和三种,现实中的具体人性便相应地有善良、邪恶、善恶相混三种。

陈景元的性论既受到了董仲舒、王充、韩愈的“性三品”说的影响,又在理论上有较大的发展。

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把人分为圣人、中人和斗筲之人。圣人生来就是纯善的,斗筲之人即使加以教化也不能为善,中人因为“性有善质”8,所以可以经教化而为善。董仲舒认为,纯善的圣人之性和纯恶的斗筲之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含有“善质”的中人之性才可以叫做性。他做这一强调是为了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表明“性已善”,而实际上性中只是有“善质”而已,要真正成为善,必须经由教化才能实现。他把善比喻为米,把性比喻为禾。“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9

由于董仲舒把性界定为包含善质但尚未表现为善,所以他认为天生为善的圣人之性和没有善质的斗筲之性都不能称之为性。那么,应该称为什么呢?董仲舒没有做出回答。可见,他的体系在逻辑上是不严谨的。

董仲舒之性论的另一个缺陷是他没有探讨人性善恶差别的所以然。他只是作了社会上存在圣人、中人和斗筲之人的事实判断,而没有说明人何以有善有恶。从他的神学目的论思想来看,大概他将其也归结为上天所命定。

与董仲舒只将中人之性名为性不同,东汉王充明确肯定存在着三种人性。他认为“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10,王充对人性论的贡献不在于明确三种人性,而在于他首次探讨了人性善恶之所以然。他从元气论出发,认为人性所以有上中下之差别,是由于禀受有多有少的缘故。他说:“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11气厚薄决定性的善恶,如同曲蘖多少决定酒味好坏一样:“酒之厚薄,同一曲蘖;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12

唐代韩愈也主张“性三品说”,但他除了将性中包含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多少作为判定性之上品、中品、下品的根据外,与董仲舒、王充相比,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发展。

就陈景元也将人性分为三等来说,他无疑是受到了董仲舒、王充、韩愈等人的影响。而他以禀气不同来说明人性有善有恶的原因,也与王充相似。但是,王充只是以禀气的多少来说明人性善恶的原因,而陈景元则以禀气的清浊来说明人性善恶的原因。气之多少只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气之清浊则是性质上的不同。用数量的差别来说明人性的不同,其实是说不过去的。身材高大的人自然禀气多,身体矮小的人自然禀气少,但能以身材的高矮大小来判断性之善恶吗?显然不能。用气之性质的不同来说明人性的不同,在理论上是完全讲得通的。这就是陈景元比王充高明之处。

陈景元以气之清浊来说明人性之善恶,是对道教传统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就笔者见到的材料来看,早在唐代,道士们就已经根据所禀之气的不同性质来说明人之善恶的原因。如吴筠即认为,人的善恶决定于其出生时所禀受的阴阳之气。他说:

“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凶悖戾,阴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和而生中人。……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气者也,亦犹火可灭而不能使之寒,冰可消而不能使之热,理固然也。”13

这就是说,禀受纯阳之气则为睿哲,禀受纯阴之气则为顽凶,禀受阴阳中和之气则为中人。

陈景元与吴筠之观点的最大不同在于吴筠认为“顽凶虽教而不移”,陈景元则认为恶人也可因教而从善。陈景元说:“其性本善者,圣人固以上善辅之,使必成其善。苟有不善之心,圣人亦以善待之,感上善之德,而自迁其心为善矣。”14“有不善之心”者,即是所谓的“顽凶”。陈景元认为,即使是“顽凶”,也可因圣人之感召而“自迁其心为善”。

陈景元提出的人性本源相同而现实表现相异的观点,是对以往各种人性论的总结和超越,在中国人性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先秦时期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其实是各以部分经验事实作为立论依据的。而二者赖以立论的经验事实正好相反,这也就明显地揭示了二者的片面性。王安石对二者的批评就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孟子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以谓人之性无不仁。就所谓性者如其说,必也怨毒忿戾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人之性无不善,而人果皆无之乎?……荀子曰:‘其为善者伪也。’就所谓性者如其说,必也恻隐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善者伪也,而人果皆无之乎?芽”15这就是说,孟子只看到了人心中善的因素,而事实上恶的因素也是存在的;荀子只看到了人心中恶的因素,而事实上善的因素也是存在的。可见,验之以全部经验事实,二者都是非常偏颇的。

发端于董仲舒的性三品论可以说是克服了孟、荀二者的片面性,而建立在全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任何人都可归入善、恶、中三类中的一类。但是,董仲舒把“斗筲之性”视为纯恶而不可更改的观点,则等于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儒家教化范围之外。这就不太符合儒家的理想。虽然孔子也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话,但事实上儒家还是希望秉承博爱胸怀,“有教无类”的。特别是在魏晋以后,由于佛教和道教分别宣传“一阐提人皆可成佛”、“一切众生,皆含道性”,人皆有善根的思想深入人心。儒家再坚持“斗筲之性”只能恶到底的观点,在社会上就没有什么市场了。

扬雄的人性善恶混的说法,因其综合了孟、荀之论而似乎显得比较圆满。但是,儒家长期以来都坚持“天生圣人”的观点,圣人应该是只有善而没有恶的,因此,该说也难已得到普遍的认同。

北宋人在总结了历史上的各种人性论后,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既承认现实人性的差异,以符合人有善恶的经验事实;又认为人性中皆有善根,以激励人向善。张载对“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16),程颐对“天命之谓性”与“生之谓性”的区分(程颐说:“‘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同乎?芽性字不可一概而论。‘生之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17),陈景元对人性之本源和人性之现实表现的区分,都是这条新路的尝试。所谓“天地之性”、“天命之谓性”,都是从人性的本源来说的。而“气质之性”、“生之谓性”都是就人禀气成形后的现实人性而言的。本源之性无不善,现实之性则有善有恶。人的主体性就在于能超越后天气禀的局限,而复归本源之性。

学界过去一般认为是宋代理学家的人性论解决了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端,这并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道教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至少陈景元也是功不可没。

北宋的儒道两家学者均以性之二分法来解决人性善恶难题,既反映了儒道思想的交融,也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共性。

注:

1参见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一,《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第730—731页。

2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卷七,《道藏》第13册第65页。

3《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卷二,《道藏》第11册第862页。

4江澂《道德真经疏义》卷七,《道藏》第12册第460页。

5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七,《道藏》第13册第702页。

6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六,《道藏》第13册第693页。

7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九,《道藏》第13册第719页。

8、9《春秋繁露·实性》。

10、11、12《论衡·本性》。

13《宗玄先生玄纲论·天禀章第四》,《道藏》第23册第675页。

14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七,《道藏》第13册第700页。

15《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原性》。

16张载《正蒙·诚明篇》。

17《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四,《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册第313页。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

佛教六道者:一、天道,二,修罗道,三、人间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一般的被普遍认为是佛教发现了六道轮回和因果的说法,其实早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山海经》中就记载了轮回因果的说法,如下记载内容引自词条“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可以看出精卫鸟填海是因为海造成她前世的死亡,所以她变成的鸟仇恨大海并顽强抗争。

在传统的黄老和道家的阴阳理论体系中,天为阳,地为阴,阴阳交合产生万物。所以讲求阴阳平衡。中医也认为,生病的人也是阴阳不平衡的结果,所以治病是讲究阴阳调和。既然人也是阴阳的产物,所以一般人死有两种去向变成阴的称为“鬼魂”,管理鬼魂的叫阴间或者幽冥界,属阴所以存在于地下。生前没有作恶的鬼魂可以投胎转世,生前作恶的鬼魂被打入牢狱,受到惩罚,所以也叫地狱。变成阳的称为神仙,神仙属于纯阳所以住在天上,所以叫神仙界也叫天界。所以道家把世界分为天地人三界。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也说明了人所以记不住前世是因为喝了孟婆汤的缘故。道家的三界的说法是基于阴阳的理论支撑,自然产生。

关于前世今生的秘密,道教还有一部经典详细的记载了前世所行之善恶,今生得到的果报。

《太上业报因缘经》

《太上业报因缘经》善恶业缘品,检查自己行为的对照簿。

罪缘品一

经曰:毁坏天尊大道形像者,死入九幽十八地狱,万劫方生病癞身。

经曰:訾毁三洞大法经典者,死历九幽十八地狱,百劫方生野兽身,若还人中,当舌根烂坏。

经曰:诽谤出家法身者,见世得虫癞病,过去生六畜中。

经曰:破坏灵观玄坛者,见世眉鬚堕落,身体烂坏,过去生毒蛇身。

经曰:不敬天尊大道者,见世愚痴,过去生六畜中。

经曰:不信经法宿命报对者,见世盲聋,过去生鸟兽中。

经曰:不信罪福因缘者,见世为奴婢,过去生六夷中。

经曰:轻慢出家法身者,见世跛躄,过去生猪狗中。

经曰:秽污三宝福地者,见世形容臭腥,过去生粪秽中。

经曰:淫犯出家法身者,见世孤寡,为人憎嫌,过去生厕溷中。

经曰:邪淫好色者,见世患风邪,过去生煅猪中。

经曰:偷盗三宝财物者,见世受贫穷,过去生奴婢六畜中。

经曰:偷盗常住众物者,见世得风病,过去生猪羊六畜中。

经曰:偷盗四辈信施财物者,见世得颠狂,过去生愚痴中。

经曰:啖食三宝果实蔬菜者,见世得消渴飢病,过去生饿虎毒蛇中。

经曰:盗斋食及供斋法食者,见世逢霹雳恶鬼杀,过去生蟒蛇身,死在饿鬼中。

经曰:盗供斋物者,见世生奴婢中,飢寒永不得衣食,过去生饿狗毒馆中。

经曰:盗经像财物者,见世得癞病,死入诸地狱,万劫不得原。

经曰:骂詈出家法身者,见世得风痫,过去生狂狗中。

经曰:凌辱出家法身者,见世遭枷落狱,过去生蝇蛆中。

经曰:破戒者,见世遇三灾,过去生毒蜂及聋盲中。

经曰:破斋者,见世得噎病,过去生饿虎中。

经曰:杀害众生者,见世得短命,长宿牢狱戹身,过去生六畜中。

经曰:食肉者,见世生百病,过去生麋鹿中。

经曰:嗜酒者,见世生风狂,逢猛火,过去生泥秽土中。

经曰:好食荤辛秽者,见世得腥臭身,过去生粪秽中。

经曰:持心不坚固、好弄出家人者,见世为猴猨,死入镬汤中。

经曰:手脚挛跛者,从不礼敬三宝中来。

经曰:手脚断坏拳缩者,从不恭敬三宝中来。

经曰:两眼盲者,从不信经法、轻忽三宝中来。

经曰:中道恶疾者,从供养三宝中怠中来。

经曰:舌烂坏者,从毁訾三洞大乘经教中来。

经曰:瘖痖不能言语者,从道说出家三宝法身中来。

经曰:鼻塞不闻香臭者,从好啖酒肉五辛中来。

经曰:身体烂坏者,从毁坏三宝中来。

经曰:眉毛堕落者,从诽谤三宝中来。

经曰:唇褰齿露,鼻梁崩倒者,从破坏道场中来。

经曰:曲腰歧胸、楼背短脚者,从嗊嗃欺忽三宝中来。

经曰:颠狂风邪迷惑者,从不信因缘罪福中来。

经曰:形容疮肿丑陋者,从骂詈三宝中来。

经曰:眼赤口斜、鼻倾不正者,从诽笑出家法身中来。

经曰:愚痴长病、意智不具足者,从诳惑三宝欺忽中来。

经曰:劫贼相逢、杀伤财物者,从劫夺三宝财物中来。

经曰:水溺漂沉者,从饮酒秽慢中来。

经曰:火烧灼烂者,从损费三宝中来。

经曰:毒蛇吞噬者,从杀伤出家中来。

经曰:毒蛇入口鼻中者,从毒恶咒诅中来。

经曰:遇虎狼猛兽啖食者,从阴谋毒恶中来。

经曰:飢寒冻饿、衣食常不充足者,从盗斋食、及偷三宝常住财物中来。

经曰:父母妻子离隔、常不同居者,从嫉妬姦淫、破人和合、离人种亲中来。

经曰:贫穷困苦者,从破斋戒中来。

经曰:奴婢下贱身者,从偷盗悭贪中来。

经曰:生世得人憎嫌者,从桥慢嗊嗃中来。

经曰:生世躭淫、不避亲疏好丑者,从猜狗六畜中来。

经曰:生世嗜酒猖狂者,从鱼鼈锻蟆中来。

经曰:生世嗜肉好杀者,从毒虫猛兽中来。

经曰:生世不淨臭秽者,从蝌蚪虫中来。

经曰:身体臭秽不淨邪淫者,从好食五辛猪狗中来。

经曰:六畜生身者,从杀生抵债中来。

经曰:野兽麞鹿身者,从食肉偷盗中来。

经曰:毒蟒蛇身者,从嫉妬毒害中来。

经曰:饿虎生身者,从欺凌劫夺中来。

经曰:生厕溷中虫者,从淫欲不淨中来。

经曰:生虾蟆蝌蚪者,从不供养三宝中来。

经曰:生鱼鼈身者,从轻洩宝经中来。

经曰:生小虫螘身者,从违犯经教中来。

经曰:生鷰犬野猜身者,从背师弃本中来。

经曰:生骛雀身者,从评论经教多口中来。

经曰:生鸠鸽身者,从好自是、作法异常中来。

经曰:生鹰鸷身者,从破戒、违经、慢法中来。

经曰:生孤独贫寒者,从犯出家法身、及堕胎害子中来。

经曰:形容丑陋者,从诽笑三宝、傲诞出家中来。

经曰:风邪痫病狂言者,从布施不还、及堕子落胎中来。

经曰:腹大项细者,从犯灵观玄坛、淫欲中来。

经曰:牢狱枷锁切身者,从謟毒阿党中来。

经曰:鞭棒楚挞者,从毒害众生、不慈中来。

经曰:猫子生身者,从食肉入灵观玄坛中来。

经曰:蝜蟠生身者,从食荤辛近三宝中来。

经曰:豺狼生身者,从悭恡不布施中来。

经曰:狐狢生身者,从虚诳矫诈中来。

经曰:鼠鼬生身者,从食斋残竟、饮酒食肉中来。

科曰:凡八十一条罪业因缘科戒,出《太上业报因缘经》,皆生犯罪目,死经地狱,依科受罪,报讫受生,方得此身。亦有见世即报而生身者,悉由先身所犯,报得此身也。具诸经典,若道士,若女冠,皆当精心信奉,明示将来,令内外众不犯科戒,克得道真。

善缘品二

经曰:广造经像,置观度人,布施斋戒,济死度生者,普救一切,大弘福善,利益众生者,生天王国主身。

经曰:持经奉戒,诵念礼拜,广建福田者,生皇后国母身。

经曰:供养三宝,烧香明灯,晨夕不倦,造经铸像者,得生天王门。

经曰:信乐经法,依科奉行,持斋念道,布施立功者,生富贵身。

经曰:持奉经戒,诵念住持者,生聪明身。

经曰:七世乐道,奉戒诵经,布施救贫,济生度死,常行慈悲,供养三宝不怠倦者,得生出家身。

经曰:世世积善,广建福田,持斋奉戒,礼敬三宝,诵念大乘,修行不犯者二得生大德法师、众人尊仰身。

经曰:奉信三洞大法,修行供养者,生天人中,见世清淨长命身。

经曰:供养出家法身者,得长命端正身。

经曰:成就观宇玄坛者,生大富贵身。

经曰:信敬天尊大道,注心归仰者,生具足身。

经曰:信奉经戒,因缘宿命者,生贵敬身。

经曰:布施救贫,成就功德,无所吝者,生中国长寿富贵身。

经曰:不杀生、偷盗、饮酒、食肉者,生长命具足身。

经曰:好诵经戒,长斋奉道者,生出家恭敬身。

经曰:供养出家,爱念三宾法身者,生清淨端正身。

经曰:常怜念一切,慈悲于物者,生高上贵豪身。

经曰:若帝王国主,从累劫修斋、广建福田中来。

经曰:若皇后国母者,从无量世中、广造福田、供养天尊大道中来。

经曰:帝子天孙帝姬妃主者,从历劫修善积因中来。

经曰:长命老寿者,从持斋奉戒、慈救众生中来。

经曰:子孙昌炽、长命富贵者,从供养天尊大道中来。

经曰:父子、夫妻、男女,恒同居处者,从柔顺和睦、不隔恩爱中来。

经曰:在处得人敬仰,甘膳美衣,衣充身食足口者,从陪常住福田中来。

经曰:豪贵尊胜、人见畏敬者,从敬信三宝中来。

经曰:富有丰足者,从布施持斋、成就福田、救济贫穷中来。

经曰:聪明智慧者,从乐诵经法、能住持中来。

经曰:形容端正者,从供养三宝出家法身中来。

经曰:出家法身为人敬奉者,从说法教化、持奉斋戒福田中来。

经曰:富贵巍巍、永劫不衰者,从布施成就、常住福田中来。

经曰:在所得人尊敬爱仰者,从布施、持经、奉戒中来。

经曰:身心清淨、智慧明了者,从护持三洞大乘中来。

经曰:所在快乐、无诸灾厄者,从放生济物、不犯众生中来。

经曰:身体香洁、人见爱念者,从不饮酒、食肉荤辛,常清淨中来。

经曰:子孙丰多、富贵圆满者,从广行布施求福中来。

经曰:妇人建生子胤、夫妻敬爱者,从道场教化信心中来。

经曰:生世音声清雅者,从道场歌讚中来。

经曰:生世欢乐、福庆自然者,道场专诚、闻法听经、布施中来。

科曰:凡三十八条福善缘对,出《太上业报因缘经》,皆生世或祖曾所行所种,致得今身之报,或一身积善,见世受报。若道士,若女冠,当须依科,明示男女,使遵科戒,得福无量。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白癜风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ystl/8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