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饮食调养 > 荐读学杜宗唐老更成读张天健的格律诗
荐读学杜宗唐老更成读张天健的格律诗
学杜宗唐老更成
——读张天健的格律诗创作
何世进
摘要:当代学者、诗人、散文家张天健不仅研究唐诗,亦创作大量旧体诗词。其中以格律诗,学杜宗唐创作出色,诗作颇有“晚节渐于诗律细”“庾信文章老更成”的特色,本文联系张天健生平经历以及社会风云变化,评论张天健旧体诗词创作,证明张天健诗歌学杜宗唐,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的创作方式。
关键词:张天健;旧体诗词;律诗;创作
张天健先生近照
众所周知,张天健是研究唐诗的专家,他相继出版了《唐诗答客难》《唐诗答疑录》《唐诗异闻趣事今说》和《笔记雅谈》等多部学术专著,产生了广泛而又持久的社会影响。同时,他又是一位学者型的诗人,新诗旧诗皆擅长。本文试就他的格律诗作一概评。
一
张天健青年时期便涉足多个文学领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刚考入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便在省级报刊发表小说和散文。当时文学刊物十分稀少,尤其大学一年级学生能在省级刊物发表小说十分难得。张天健“小荷才露尖尖角”,要不是年那场政治运动,他一定能成为全省全国著名的小说家。虽然他刚读完大学一年级,便发配到西昌劳动锻炼,但他献身文学事业的志向与追求并未完全泯灭。我们尚能读到他在文革前的年抒写春耕大忙的农事诗。
大邑高堂寺途中①
自注:年时在鹤鸣中学
陟彼高冈访庙堂,销红减绿老春光。
泉流机灌新秧绿,日暖风熏大麦黄。
矫首林禽催播种,平头小犊学耕荒。
连坡浑听水声汩,奋臂山农作稼忙。
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在三年自然灾害后,农村经济日渐复苏,春耕大忙的新气象。不难看出诗歌一开篇便承传《诗经》传统而又有着新的变异,其诗风近似苏轼那些抒写田园风光的七律。诗人张天健分明采用的现实主义手法,用朴实而又洗炼的诗歌语言,对亲目所睹的抢收麦粒、插播稻秧的繁忙热闹的场景,予以了真真切切地描写。
在那极左思潮日渐卷来的文革之前,知识分子总的精神状态依然是压抑和苦闷的。“阶级斗争月月讲,天天讲”的口号分外高昂,诗人心气难舒,向往的只能是隐居山林,躲避政治风浪。
登大邑鹤鸣山②
荦确幽幽起百寻,危岩绝巘拥层林。
弓桥落照割阴影,古木昏苍聚老禽。
蜀汉曾传丹药术,道宫犹忆鹤鸣音。
山中漫说神仙事,小伴云房度夕阴。
这首诗同样创作于年,诗人的情感意绪反不如前诗那么欢快热烈,投射在心灵情感上的是“弓桥落照割阴影”,如同“古木”般“昏苍”,看不见多少阳光与希望。诗人早已远离了儒家积极入世高鹏远举,而日渐皈依道家的埋名深山,慕求“传丹药术”,向往遁隐深山野岭的神仙。表面看张天健的思想意趣较之陶渊明还要消极悲观,但他却以这一诗歌意境展示了特殊历史时期对个人心灵的投射。他的诗作次联一个“割”字,已初见炼字功夫。此诗令人联想到杜甫流寓川西,游蜀州青城寻道遣怀,写下的《丈人山》:“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只是杜甫面对命运不公,更多是在寻仙访道中借蜀中仙道以自励。
及至进入文革的年,诗人就连隐遁山林、求仙访道的意绪都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无尽的悲怆和颓唐。
步原韵病中赠杨明星③
依稀风景认前游,网罟先笼事事休。
浊酒难增杨柳力,苍坟似定北山丘。
青衫落拓如秋梦,破帽萧条掩白头。
寂寞繁华添感慨,诗成和泪向君流。
病中的诗人张天健,年年仅35岁,尚属青春年华。身处文革乱世,家庭经济拮据,忧虑国运,精神压力日益深重一日,一副青衫落拓,未老先衰,顾影自怜的潦倒气象。甚而觉得人生命运难以主宰,大有坟埋山丘的悲观厌世。这首诗集中地反映了十年文革动乱中知识分子普遍遭受横蛮无理的的打压,满肚子冤屈无处伸说的悲怆与惶惧。
在文革时期,张天健小说和散文都莫法写了,因为其主题题材不可能不直面现实生活。文革正在如狂风暴雨横扫周场文艺黑线人物,他又难于像浩然的《金光大道》那像捏造高大全的艺术形象,最多只能在十分隐蔽的环境条件下,写一写抒发郁闷情怀的古体格律诗。而在诗艺,包括气韵、意境等的追求与营造,尚缺乏必备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从张天健诗歌发展演变的流程作考察尚属冰封雪裹的冬眠期。
张天健先生近照
待到文革晚期的年,由于林彪9.13事件的突然爆炸,文革的注意力多集中在上层的政治斗争,对于像张天健这类处于中下层的知识分子,政治环境稍显宽松,于是他的诗情诗兴又蠢蠢欲动,不吐不快,然则形诸于文字只能是隐隐约约、吞吞吐吐。在诗艺上则于对仗、音韵开始有所讲求。也即是说诗味渐趋浓郁。以《赠吴明忠友》为例④:
三年飘泊隐青霞,召调还归喜故家。
零落情谊浓似酒,凄凉世事薄于纱。
惯将闲适抛长线,共把胸襟煮嫩茶。
留得十年豪气在,烟云过烟辨虫沙。
此诗无论在语句对仗之工稳和诗歌意境的营造上皆胜了一筹。学杜宗唐“零落情谊浓似酒,凄凉世事薄于纱”。这两句不仅对仗精工,而且比喻也甚为贴切,以酒的热烈来喻示情谊之真挚深厚,且在于“零落”的现实逆境中,显其弥足珍贵。以轻纱来描状世态炎凉,凄楚身世,更觉语语入心,哀不自胜。一纸工作调令,让他得以从僻远的大邑青霞山区返归故乡崇州,于“凄凉世事薄于纱”的对比张力中,令人感受到杜甫那“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的无限喜悦。无疑诗歌的思想文化含蕴与乎建构的峥嵘意象皆有新的拓展。结句“留得十年豪气在,烟云过眼辨虫沙。”不仅回归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热爱生命,积极入世,大气凛然的志向抱负,而且预示嚣张不可一世的四人帮称霸夺权的狼子野心终将如“烟云过眼”,定会识辨如虫似沙的卑微渺小的恶劣品性。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压在胸口上像磐石一样沉重的思想负担基本解除了,他却没有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那样喜不自禁,他在年创作的《题金堂云顶石城慈云寺》一诗中,表达的是对南宋川中将领余玠抗蒙历史事迹的缅怀与凭吊。
题金堂云顶石城慈云寺⑤
觅迹松萝烟霭中,飘零大树响悲风。
兵烽云净归莲座,林杪鸦啼落暮钟。
古寺秋坟苔晕迹,龛灯黄卷木鱼功。
森然壁垒石城恨,月照苍林虎帐空。
诗人张天健借凭吊爱国将领余玠的英雄事迹,也侧面地表达了诗人自身一腔献身于建设事业的远大抱负与磊落情怀。立功、立德、立言,依然是诗人从儒家文化传承中激发的志向与意趣。
20世纪八十年代,在揭批“四人帮”文革十年祸乱的高潮中,伤痕文学成为了最热络的话题。张天健《赠罗维城崔炳扬南流二友》⑥一诗,对年发配西昌边地劳动,仍怀有难以抚慰的感伤与痛楚。
每忆南流事渺茫,不堪回首月如霜。
土楼半枕惊心梦,响哨催人莳夜秧。
露冷天河知倒夜,星沉鱼肚待朝光。
东山日出还驱倦,又扛银锄快上冈。
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回思年的反右斗争,将一批又一批知识精英进行极不公正、有辱人权的折磨与打压,一个个满怀一腔滚烫热血的青年学子,像劳改犯一样发配到边远蛮荒的西昌从事强迫性的体力劳动。这首诗多用白描手法,真实地记录了超强度的夜晚驱迫插秧的苦役,在如霜的寒月下,露冷天河,星沉鱼肚,身体乃至灵魂都冷得发抖了,一心盼着天亮。没想到还未及入眠,又催促荷锄上山坡干更繁重的农活。如此没完没了的折腾,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只能留给历史去解读了。此诗多少有些唐代边塞诗的风味,但更多的是杜甫忧民忧时的沉郁顿挫,忧忿深广。张天健的诗沿着传统的现实主义道路一步步跋涉奋进!
他写于年的《渝州寄怀》⑦,这是一首在重庆七妹家探病竟误疑自己癌症的感伤之作,此时诗人还未能完全走出伤痕文学的阴影。
我念瑛卿泪涌流,此生濡沫苦春秋。
梦中犹是桃花面,心上难忘举案俦。
明月寒堂情琐细,绳床二稚喜啁啾。
何期日曜天星返,语笑西窗午夜头。
珍视血缘亲情乃相传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诗人对妻子青春期相依为伴的亲情与挚爱描绘得多么铭心刻骨,“梦中犹是桃花面,心上难忘举案俦。”既有秀美如桃花绽放的青春记忆,又有着举案齐眉的难忘怀念。对儿子的嬉笑欢歌积淀为心中的永恒。企盼的是旭日丽天,笑语西窗,哪怕谈笑至深夜五更也难尽兴的恋家之情,何其真挚而又绵长!这首诗,令人联想离乱中杜甫那首《月夜》⑧“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试作对比“桃花面”与“玉臂寒”,“小儿女”与“二雉”,想象中“倚虚幌”与“天星返”,“语笑西窗”与“双照泪痕”,“有迹无痕”是他宗唐学杜的充分体现。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讲:“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首句与尾句要求不同。”⑨张天健经长年累月地对古典诗句的沉潜涵咏,无论是五律七律、绝句长歌,皆有深湛的研究。此诗不仅对仗精工,且无论开头还是结尾,皆不同凡俗。唯其至难至艰,方显其高深造诣。“何期日曜天星返,语笑西窗午夜头。”与“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期盼,这向往,这憧憬,出之以何其明媚而又暖心烫肠的诗歌意境,赠内人以遐思远想。
寻踪吊古,此乃诗文书写不尽的主题题材,张天健于年,目睹逍遥古津公园张辽塑像空存,园荒草瘦,感慨系之,撰写《合肥逍遥津》⑩:
逍遥立马大刀横,难阻无情逝水生。
割断山河怀旧主,平均水寨护新盟。
千军勇破汉家阵,一将凌威曹氏营。
可惜英雄豪气尽,斯人憔悴合肥城。
进入二十世纪末期,张天健养精蓄锐,元气淋漓。
此诗可以见出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胸襟日渐开阔,且善养浩然之气,其诗风也日渐宗唐学杜具有阳刚之美。诗人漫游合肥,凭吊三国时曹操手下大将张辽,抒发了横刀立马的英雄气概,一往情深地赞颂张辽“千军勇破汉家阵,一将凌威曹氏营”的虎威熊胆,气冲霄汉。结尾笔锋陡转直下,“可惜英雄豪气尽,斯人憔悴合肥城。”时至年,改革开放已胜利进行了十多年。然而对于历史文物古迹,大多仍处于荒芜状态。人们热衷于经济建设,凡事钱字当头,合肥市竟然将三国时曹营首屈一指的大将张辽都冷漠了,不也是人文建设中的一大悲哀么?
三
进入新世纪,张天健已渐入老境,但他的格律诗词更臻成熟圆融。学习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他在青城山登上观日亭写的绝句尾联“脚窄因嫌容地少,眼宽转喜得天多。”著名唐诗专家陶道恕教授评此联“格律工细,放置观日亭嵌挂绝佳”。他于年去云南所写五言绝句,意象豁然开阔而又明净,“滇海同舟客,春城旧雨楼。南天余别梦,回首白云秋。”(《怀云南老作家欧小牧》)精短20个字活画出在春城昆明与作家欧小牧在滇池泛舟的愉悦心境。而今思来,别梦依稀,天高云淡,情也悠悠,赠人无限感怀。
他于年抒写的《忆母》感情更为凝重。“补缀忆劬劳,梦回泪怛叨。寒冰轮半月,冷照旧凋袍。”张天健对慈母之爱已在散文集《逝水流伤》中尽情描叙过了。这首五言绝句,师承唐人孟郊《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典化而来,而又自出机杼,“寒冰轮半月,冷照旧凋袍”。孝子张天健则以寒冬冷月,清淡的光辉映照着破旧的衣袍,回想慈母对己身的关爱,由此凝淀为记忆的永恒。其情感之真挚与悲怆,直透衷肠。《乐山国际龙舟会记盛》(11):
凌云大佛坐滔滔,百艘龙舟激水号。
击鼓惊闻巾帼力,投鞭似忆武夫篙。
齐挥玉臂千支楫,劈断洪波十丈涛。
最是潮头争奋勇,一声娇叱夺旌旄。
诗人元气淋漓,笔酣墨饱,诗风之遒劲高迈,远胜于昔日。乐山市三江环抱,历来甚赞乐山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天下之胜在蜀,蜀中当首推嘉州。”古嘉州今乐山,早在唐代便打造出了名震全球的乐山大佛,三江交汇的宽阔河道,是划龙舟的最佳选择,更何况是名震遐迩的国际龙舟会。诗人笔力千钧,着意描绘女子龙舟队的悍勇拼搏的矫健英姿,“齐挥玉臂千支楫,劈断洪波十丈涛。”其阵势之宏大,龙舟竞渡之劈波斩浪,勇往直前,诗人描绘得何其热烈壮观。不禁让人想起苏轼那些钱塘江观潮的诗篇,“伫立潮头旗不湿”之神奇骁勇。张天健明写乐山龙舟会,实则隐喻与象征,我国迈入改革开放的新世纪,人民群众思想解放,各项建设事业皆以劈波斩浪、披荆斩棘的豪迈英姿奋勇争先,不断创造出层出不穷的世界奇迹。这首诗是时代精神的引亢高歌,也是张天健再造艺术青春的有力表征。“最是潮头争奋勇,一声娇叱夺旌旄。”此时紧紧扣住青春女性之别开生面,之不让须眉,在妖娆的欢呼声中夺得旌旗何其令人眼睛发亮,语惊四座。诗人选准了切入的最佳视角,以陌生化手法酣畅淋漓地描绘出了这场盛况空前的国际龙舟会的新美景观。
《题南京朝天宫重辉》(12),诗人洞穿历史风烟,数说不尽的六朝古都的旖旎繁华,霸业苍烟已随雨打风吹去,诗人凭吊石头城,怎能不发思古之幽情呢?
钟阜战云袖敛收,朝天几度焕崇楼。
虹桥卧地穿天堑,铁索沉江锁石头。
国厦罾城攀比丽,官堤老柳可怜幽。
秦淮细说繁华梦,霸业苍烟夕照秋。
读此诗,其用典之高妙,文化涵蕴之深厚广博,皆达到了新的力度与高度。且不说师承唐代诗人刘禹锡,即以北宋王安石而论,张天健亦从王的《金陵怀古四首》得到了借鉴。其二云“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难双。留连落日频回首,想象余墟独倚窗。却怪夏阳才一苇,汉家何事费罂缸!”此诗从六朝和五代的兴亡联想到宋太祖一举灭掉南唐,终成统一中原的雄奇霸业。王安石以逆向思维,予以褒贬抑扬,自是一番意趣。事隔近千年,当代诗人张天健对南京城的历史变迁又有了更多的缅怀与沉思,诗人猛烈地抨击了历代君王一味贪求宫廷的豪奢富丽,且一代又一代互相攀比,却对“官堤老柳”视而不见,可可怜怜地不断衰败。诗人由此感喟“秦淮细说繁华梦,霸业苍烟夕照秋。”说不尽的金陵繁华,做不尽的秦淮梦想,不也都一派夕阳残照,秋风飘零么?诗人贮蓄于胸中的几多忧忿与感慨化而为诗,不也启人深思细想么?其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达于至境。
张天健于年创作的《寒夜奉母沉疴》(13)较前面那首写母亲的五绝更为情沉词痛,牵心动肠,易于引起广大读者的共振共鸣。
夜夜新愁衰鬓斑,弥留母病泪潜潸。
应知难别终须别,犹望回还又不还。
药灶腾烟炉鼎沸,绳床冷被五更残。
荣枯默默仰天问,碧落冰寒月一弯。
已如前述,张天健对老病慈母的关爱与照护在散文集《逝水流伤》中曾有过细腻而又真切的描述。然而诗之不同于纪实散文,它更多的是强烈而又集中地作用于心灵情感,更能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我读此诗,亦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年中秋节前母亲弥留时那难舍难分的忧伤情景。这一切皆让诗人作了绘声绘色、烛照心灵的生动描绘,“应知难别终须别,犹望回还又不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种母子连心贴肉、生离死别、难分难舍的人间真情,让诗人张天健用朴实无华的诗歌语言写绝了。结局“荣枯默默仰天问,碧落冰寒月一弯。”老母行将撒手人寰,悲怆得仰天长叹的情景,诗人用“碧落冰寒月一弯”这一萧瑟凄寒而又冰清玉洁的诗歌意象来呈现,他学杜甫沉郁顿挫,欲吐不吐之情,更见其寄意遥深,纸短情长。我们惊喜地发现张天健的诗进入新世纪更为情深意远,炉火纯青。
张天健进入80高龄所写《医院读〈张志烈文录〉及诗》,“白驹驮梦竟匆匆,度尽流年风转蓬。洗眼君文新起凤,劳心我著旧雕虫。书行地远金无价,诗诵榻前玉可攻。病树余身遥祝酒,难堪序说愧攀龙。”(14)张志烈是名震遐迩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张天健以80高龄卧病住院,仍不忘一面品读《张志烈文录》及诗,并写成这首七律,高度赞扬张志烈“书行地远金无价,诗诵榻前玉可攻。”足见诗人对文友的著述何等珍视与厚爱,即便卧病在床,也吟诵不绝。张天健对文学事业之执着,与乎对友人研究成果和诗歌创作之推崇达到了物我两忘的胜境。
再说七绝《赠别诗人梁上泉》,“玉垒山间梁上泉,敲金戛玉响岷川。扬波一别千秋堰,诗落南桥云水天。”短短二十八个字,即赞誉了梁上泉诗名远震巴渝蜀州。“上泉兄前来都江堰一游,一转眼便扬波作别”(15),而他那敲金戛玉、掷地作金石声的名著诗篇像星辰一样撒满了云水碧天。此诗用词之精萃,气象之阔大与情感之真挚,令人赞叹。
诗人于年,与三弟、四弟、七妹、天华、小妹阖家夫妻畅游三峡,凭吊屈原故里,吟成七绝《九畹溪屈原故里》,“行舟九畹问香溪,树蕙滋兰路欲迷。灵谷空回声远近,薜萝寒翠染征衣。”众所周知,屈原深爱自己的祖国楚,他徒有报国之志,在张仪和郑袖们的挑拨之下,丧失了昏庸的楚怀王的信任,悲愤得只能披发行吟泽畔,他那些瑰丽的诗篇多以香草美人喻示志向之高洁。当代诗人张天健连同家人走访屈原故里九畹溪会有几多感怀!他望见四处都是树蕙滋兰,心中怎不默默吟诵屈原那些历两千多年而不朽的灿烂诗篇呢?诗人用“灵谷空回声远近”来描状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承传发扬之千古不息,以“薜萝寒翠染征衣”抒写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遗存的薜萝寒翠的清芬之气,一路远行漫游。屈原的诗的美质美韵宛似鲜花美女般令人情意缱绻,留连眷顾。
《年追悼王文才师逝世三年》王文才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川师大中文系学生堪称一代宗师,尤以张天健与他情感弥笃。不仅亲聆其教诲,还一道下乡到西昌劳动。诗人怎能不掬示出心中的悲哀与崇敬呢?“半世师缘大去哀,亲承咳唾愧成才。何期垂手程门雪,雪满冠裳心不灰。”(16)弟子张天健受赐于恩师的谆谆教诲,终成效法前贤的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代英才,纵使垂手程门,雪洒衣冠也矢志不渝。诗人情感之诚挚感人肺腑。
四
张天健的格律诗词,涉及各式各类,姿彩纷呈,令人品尝不尽。他于年去贵阳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有缘游览风景名胜红枫湖,兴之所致,撰写长歌《贵州红枫苗寨风情游作长歌并赠梁超然教授》,这首长歌对苗寨风情绘声绘色的描绘,分外吸摄人心。“……苗家备有风情酒,戏作风情度苗乡。俄顷手环银钏响,雪肤花貌摆裙妆。玉手纤纤红绸带,系挂游客结成双。轻昵耳语挽新郎,先生心地要大方。对对相连款款步,簇簇拥拥木楼房。芦笙木鼓伊鸣起,清茶清酒散芬芳。……”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长篇古风最忌铺叙,意不可尽,力不可竭,贵有变化之妙。”(17)“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张天健这首描写苗寨风情的长歌,贵在出奇制胜。全诗约60行左右,诗人凭借敏锐的艺术直觉对苗寨风情有着身临其境的深切感受和体验,诗人善于紧紧抓住苗寨不同于内地也有别于其它民族特殊的风俗趣闻,予以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艺术抒写。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在风格与手法上有所借鉴,分明又是不同于前人的苗寨风情的现代抒写。“玉手纤纤红绸带,系挂游客结成双。”连游客由观众也牵系成演员,这在过去的诗篇中是稀奇的景观吧!“对对相连款款步,簇簇拥拥木楼房。”诗人巧用双声叠韵,将苗寨婚礼描绘多么新颖别致,惟妙惟肖。“旋作彩球悬上方,对口吻球人吉祥。”诗人活画出了苗寨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风情特色,给人以陌生化的新奇之美,读之脍炙人口,当视为张天健晚年诗歌的精品力作。
张天健不仅写多姿多彩的格律诗,还擅长填词。
《江城子·昆明农贸市场街》“滇游处处惹情长,走山冈,渡河梁。千里寻踪,金碧正辉煌。夕照昆明街市火,相映衬,日天长。 南音杂沓市声忙,菜青香。果蕉黄。老腿宣威,贡品入寻常。最是过桥应记取,挑米线,醉斜阳。”(18)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状昆明市周围的旖旎风光,突显街市之灯火辉煌。下阕如数家珍般描绘水果食品之丰富多样,名贵小吃,最吊胃口。词之市井化与通俗化,让张天健牢牢把握住了,彰显其有别于诗的艺术特色。
《定风波·忆昔》,“每忆身同不系舟,倚天长剑失封侯。军干随营驰火檄,情逼。从戎走马笔空投。五类箍头成一咒,难度。年光欺鬓水东流,回首长天阴雨处,已住。也无风雨也无愁。”(19)此词概述了词人坎坷的人生命运。其厄运遭遇于以“长剑”的笔名,发表文学作品时。年纪轻轻,还是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的学生,给活活戴上了紧箍咒,从此打入了另类。往事不堪回首,那阴晦的年代像恶梦一样经过之后便也消逝了。结句“也无风雨也无愁”,可以解读成急风暴雨的英雄时代已成过去,继之而来的是平平淡淡过日子的散文化时代。在这和平宁静的岁月里,张天健自有其锦心绣口,不乏其海德格尔所倡言的“诗意的栖居。”(20)如,《唐多令·励志》:
生憎未戈刀,青萍万里豪。赴戎机,鸭绿擒骄。挫尽昂藏军旅志,书一卷,向诗骚。
董笔试初操,锋锥屈贾毫。偃长刀。啸傲文韬。刁尽朱颜人未老,思犹壮,欲吞曹。
这首词堪称张天健厚积薄发的压卷之作,词人承接上词抒写的罹难,继之以中晚年的人生价值选择。在“文韬武略”之间,因其青少年时代与从军失之交臂,尽管因醉心于文学创作,受到不公平的政治待遇打入另类,所幸迎来了四人帮倒台后的改革开放,终得在学术研究与散文、诗歌创作上一展风采,以其文韬而蜚声文坛和学术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啸傲文韬。刁尽朱颜人未老,思犹壮,欲吞曹。”这是何等高慕远举的凌云壮志!曹操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1)屈指数来,我已是给张天健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撰写第三篇长文了。我欣喜地看到张天健进入晚年依然焕发诗文创作与学术研究的青春风采。到老不服老,如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所弘扬的,生命固然短暂,亦当满怀悲情向前冲,最终获得“诗意的栖居”。
注释:
①见《听雨西窗试剑鸣》诗集59页,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年版。
②见《听雨西窗试剑鸣》诗集60页,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年版。
③见《听雨西窗试剑鸣》诗集88页,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年版。
④见《听雨西窗试剑鸣》诗集86页,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年版。
⑤见《听雨西窗试剑鸣》诗集44页,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年版。
⑥见《听雨西窗试剑鸣》诗集97页,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年版。
⑦见《诗家》,第七卷第8页,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年版。
⑧见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二一三》,第二册第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版。
⑨见严羽《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⑩见《诗家》,第七卷第11页,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年版。
(11)见《听雨西窗试剑鸣》诗集56页,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年版。
(12)见《诗家》第七卷第6页,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年版。
(13)见《诗家》第七卷第10页,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年版。
(14)见《诗家》第七卷第12页,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年版。
(15)见《诗家》第七卷第13页,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年版。
(16)见《诗家》第七卷第14页,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年版。
(17)见谢榛《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18)见《诗家》第七卷第25页,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年版。
(19)见《诗家》第七卷第25页,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年版。
(20)见《诗家》第七卷第26页,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年版。
(21)见《曹操集》,北京中华书局,年版。
作者简介:何世进,四川开江县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多年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致力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成都大讲堂公共
儿童会患白癜风
常见白癜风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