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饮食调养 > 玉米病害图谱六

玉米病害图谱六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症状主要为害中部茎秆和叶鞘。玉米l0多片叶时,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造成不能抽穗或结实。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西均有发生。近年四川受害较重。河南新乡也有发生严重的报导。(右)

病原Erwiniachrysanthemipv.zeae(Sabet)Victoria,Arb01edaetMunoz异名E.carotovoraf.sp.zeaeSabet称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单生,偶成双链,革兰氏染色阴性,周生鞭毛6—8根,无芽孢,无英膜,大小0.85×1.6(um)。菌落圆形,低度突起,乳白色,稍透明。此外,有报道PseudomonaszeaeHsi.etFang.称玉蜀黍假单胞菌,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

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均温34℃,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尽可能避免连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株妥善处理,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及时治虫防病苗期开始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倍液。(3)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4)必要时于发病初期剥开叶鞘,在病部涂刷石灰水。用熟石灰1kg,对水5—10kg涂刷有效。(5)在玉米喇叭口期喷洒25%叶枯灵或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加60%瑞毒铜或瑞毒铝铜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有预防效果。(6)发病后马上喷洒5%茵毒清水剂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倍液,防效较好。

转自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白化苗和黄绿苗

 

症状苗期最明显,叶片上出现不规则黄绿条斑或叶片全部失绿白化或黄化,称为白化苗和黄绿苗…

病因系遗传因素引起。

防治方法该病发生受遗传基因控制,对玉米经济价值影响不大。但在选育玉米新品种时,必须注意选择。

转自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低温障碍

 

症状玉米原产于热带,是一种喜温作物,对温度要求较高。一些年份由于气温低,常使玉米产生低温冷害。播种至出苗遇有低温,出现出苗推迟,苗弱、瘦小,种子发芽率、发芽势降低等现象,且对植株功能叶片的生长有阻碍作用。四展叶期,植株明显矮小,表现生长延缓,光合作用强度、植株功能叶片的有效叶面积显著降低;四展叶期至吐丝期,低温持续时间长,株高、茎秆、叶面积及单株干物质重量受到影响;吐丝至成熟期,低温造成有效积温不够。灌浆期,低温使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减缓,灌浆速度下降,造成减产。

病因从玉米整个生育期来看,芽期、苗期、灌浆期对低温敏感性很大。苗期低温降低了光合作用强度,影响植株生长。即使温度恢复后仍有一定的低温后效作用,然后逐渐恢复。同时,低温下植株功能叶片的生长受到抑制,影响了植株总的有效叶面积,致光合生产率下降。播种至出苗期需有效积温79.4日度,生物学低限为9.3℃。播种至出苗的天数随温度增高而缩短。平均气温15℃,需15—20天。平均气温12;8—16.8℃产量高,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都会减产。均温低于10℃,光合生产率明显下降。生产上播种至出苗平均气温升高或降低1℃,每m2产量就会增加或减少10.6kg。出苗至吐丝期,进入了玉米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尤其进入拔节以后,温度升高生长发育快,有利于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单位于物质重量的增加。平均气温低于23.9℃,就会受到影响,低于23℃就会减产。吐丝至成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仍需较高温度。从开始吐丝至吐丝后13天是籽粒缓慢增重时期,吐丝后14—45天是籽粒快速增重阶段,灌浆速度直线上升,46天后至成熟又转到籽粒缓慢增重阶段。此间平均气温提高或降低1℃,则m2生产量可增加或减少76.6kg。看来吐丝至成熟期间气温变化,尤其气温偏低对产量影响比播种至出苗期还要大。

防治方法(1)玉米品种间耐低温差异很大,故应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耐低温高产优质玉米良种。(2)严格依据气候区划科学地确定播种期,适期早播,使各生育阶段温度指标得到满足。如播种至出苗气温最好为12.8—16.8℃,不要低于10℃;出苗至吐丝平均气温高于24℃为宜,不要低于23℃;吐丝至成熟需要较高温度,以利光合作用进行,尤其灌溉后期气温偏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籽粒形成至灌浆期处于7月份,气温高于23℃,约需积温℃,一般能满足。吐丝后13—45天进入快速增长阶段,需积温℃,气温20℃能顺利完成。生产上播种晚的(一般6月份以后播种),进入籽粒快速增长阶段平均气温低于20℃或更低,积温仅℃,

不能满足灌浆成熟需要,这样低温对产量影响比较大,因此必须确定适合当地能满足玉米生育后期对温度需要的播种期1做到适期早播。(3)苗期施用磷肥能改善玉米生长环境,对缓减低温冷害有一定效果。也可用禾欣液肥50m1,对水m1拌种,可提高抗寒力。还可用生物钾肥g对水m1拌种,稍加阴干后播种,增强抗逆力。(4)必要时选用育苗移栽。(5)提倡采用玉米覆盖地膜栽培法常见形式有:①玉米平作宽幅覆膜。⑨玉米垄作窄幅覆膜。②带田套种一膜两用。④正方形窝播覆膜。⑤埯子田或称撮种覆膜。⑥垄沟聚雨覆膜。⑦丰产坑覆膜。⑧膜侧玉米。⑨拱棚加地膜两段覆膜。⑩玉米覆膜育苗移栽。采用玉米覆膜栽培,田间管理过程基本上与大田栽培技术相同,但在播种至揭膜阶段稍有不同。重点是掌握铺膜和揭膜两个关键技术,确保苗全、苗壮。技术要点:一是精细整地。北方应在秋季整地、施肥、耙磨、镇压,早春顶凌耙磨、起垄作畦。有灌溉条件的,应在秋冬季灌好底墒水,适时镇压、耙耱,防止失墒,达到畦平、土细、上虚下实。二是选用良种。玉米采用地膜覆盖以后,争取了—℃的有效积温,延长了生育季节,因此可选择比当地玉米生长期长l0天左右的品种。三是合理密植。要求做到密度适宜,用膜较少,管理方便。可采用宽窄行或大、小垄种植法,即大行距80cm,小行距25cm,用70—75cm宽的薄膜覆盖2行玉米,两边压入薄膜l0cm。好处是密度可保证一4株,通风透光好,能发挥边行优势。每m2用膜0.5kg。一般密度可比露地玉米增加10%—15%左右。四是早播早覆膜。一般比露地早l0—15天,播后先在垄两边各开一条沟,沟探5cm,把塑料膜紧贴地面,松紧适宜,膜边压土严实,使膜的采光面在35cm以上。草害严重的,播种后用拉索g或西玛津g,对水于垄面喷雾,喷后再覆膜。五是推广机械覆膜。六是揭膜放苗。先播后覆膜的玉米,适时揭膜放苗至关重要。覆膜玉米经10—15天出苗,在幼苗第1片叶展开后及时破膜放苗,放苗过迟,容易在封孔时压住玉米植株或灼伤叶片。破膜放苗最好选择晴天下午,使幼苗得到锻炼。放苗时用小刀或竹片破12cm小孔,放出幼苗,然后用细湿土沿幼苗茎基部把间隙封严,防止进入冷空气,保持膜内温湿度。日均气温升至25℃以上后,应除去塑料膜,便于管理。提倡使用光降解膜和生物降解膜。(16)提倡施用“农家宝”1号30m1拌玉米种子,使根系发达提高抗病力,早发芽36小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农家宝”90ml,对水50kg喷洒,可使叶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腾,提高抗旱能力。

转自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药害

 

症状使用农药或除草剂,超过一定浓度,能形成颜色不正常的叶斑,如白斑或褐斑。幼芽及根卷曲或变粗,植株生长受抑,苞叶缩短或穗粒外露。播种时化肥施用过量或杀虫剂施用过多,会抑制种子萌发或出土后死亡,残存苗矮化4叶片变黄或枯死。

病因敌敌畏、敌百虫、辛硫磷、功夫、2,4一D及化肥等施用过量,均有可能产生上述症状。过多的可溶性氮、钾等肥料接近种子时,会抑制种子发芽或致幼苗出土后死亡;施用或飘移过来的2,4-D,可使叶片卷曲成洋葱叶,下部茎叶丛生在一起,气生根上卷不与土壤接触;施用辛硫磷过量可致叶片局部或大部分变白,致叶片干枯似冻害状。辛硫磷等有机磷农药产生变色等药害的机制是,疏水性强的有机磷农药被叶绿体或其周围组织吸附,致叶绿体的机能发生紊乱,从而阻碍电子传导反应,即希尔反应,抑制光合成,出

现变色,药害越严重,其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减少,全氮量相对增加。生产上因玉米品种、发育阶段、环境因子等条件不同,药害程度不同。会造成叶部枯死、变色、畸形等。辛硫磷在玉米体内的分布及部位不同,对药剂的敏感性也不同,苗期根区施药作用尤为明显。

防治方法(1)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时适量施用,不宜过量。(2)使用除草剂时严格选择品种和掌握用量,避免浓度过高,不宜在喇叭口直接喷洒。(3)在玉米田不要用敌百虫、敌敌畏等敏感杀虫剂,施用辛硫磷防治地下害虫时严格掌握用量。(4)发现浓度过高应马上浇水。(5)发生药害后,要加强管理。(6)必要时喷施促丰宝I型活性液肥—倍,使其尽快恢复正常。

转自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斑枯病

 

症状玉蜀黍生壳针抱和玉蜀黍壳针抱引起的斑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病斑椭圆形,红褐色,后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不规则形斑,致叶片局部枯死。两者常混合发生,较难区别。

病原SeptoriazeicolaStout和SeptoriazeinaStout前者称玉蜀黍生壳针孢,后者称玉蜀黍壳针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玉蜀黍生壳针孢分生孢子器扁圆形,生在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埋生,孔口微露,器壁褐色,炭质,大小69—um。分生抱子近圆柱形或圆柱形至针形,无色或略带浅绿色,直或稍弯,基部近截形,端稍尖,具隔膜1—4个,大小13—33×2.5—3.5(um)。玉蜀黍壳针孢分生孢子器大小90—um。分生孢子线形或鞭形,无色透明,顶端较尖,基部钝圆,微弯至弯曲,具隔膜8个,大小42—80×2—2.5(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两菌均以菌丝和分生抱子器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一般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器内胶质物溶解,分生孢子逸出,借风雨传播或被雨水反溅到植株上,从气孔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扩大为害。冷凉潮湿的环境利其发病。

防治方法(1)及时收集病残体烧毁。(2)结合防治玉米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40%多·硫悬浮剂倍液、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l一2次。

转自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红叶病

 

症状黄早四组配良种在灌浆期若遇低温、阴雨,叶片发红,称为红叶病。

病因该病发生与本品种灌浆快有关,当大量合成的糖分因代谢失调不能迅速转化则变成花青素,绿叶变红。

防治方法(1)严重发生地区,不要在粘湿地上种植。(2)注意防低温,增施磷钾肥。

 

转自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秃尖

 

症状玉米果穗的顶部不结实称为秃尖或秃顶。致玉米穗粒数减少,造成减产。

病因玉米雌小花分化、吐丝及籽粒形成始子雌穗的中下部,以后则由此处向上或向下同时进行,最后在顶部结束。遇有环境条件不适,顶部的小花或受精胚常因养分供应不足而发生败育。秃尖发生原因常见有三种:一是顶部小花在分化过程中因干旱或肥料不足等原因而退化为不育花。二是抽雄前遇到高温干旱天气,抽穗散粉提前或顶部花丝抽出过晚,失去受精时机,造成秃尖。三是栽植过密,肥料供不应求,或干旱,或遭受雹灾,或遇到连阴雨天气,叶片光合作用减弱,致果穗顶部的受精胚得不到足够的养料,不能发育成籽粒。

防治方法(1)根据种植玉米地块,选用适宜的品种。硬粒型品种秃尖发生轻,而马齿型则较重。(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如农乐活性有机粪

肥,每m2施kg,沟施后盖土。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开花前后的田间管理,提供充足的肥水条件,保证雌花分化时养分的供应。必要时喷洒惠满丰活性液肥或促丰宝、喷施宝、农一清液肥、川丰脾高效氨基酸液肥等。(3)对抽丝偏晚的品种或植株采用人工辅助授粉。(4)喷洒玉米壮丰灵。(5)此外还可喷洒万家宝—倍液。

转自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变异穗和双色穗

 

症状玉米雌穗上的籽粒颜色出现差异,表现正常色与紫色相间、浅黄与深黄相间。

病因玉米籽粒果皮下的一层至几层细胞,叫作蛋白质层或糊粉层。普通大田玉米的糊粉层是无色的,但在特定遗传背景下,只要出现至少九个显性基因,糊粉层就会表现紫色。九个基因中的五个互补基因的杂交后代,有色粒对无色粒将按一定比例分离。玉米籽粒糊粉层的下面是胚乳层,因基因突变,叶绿素、胡萝卜素使胚乳在颜色上发生变化,出现黄色、浅黄色、白色。若两个自交系胚乳的颜色均为黄色,则杂交后籽粒颜色为黄色;若两个自交系的胚乳的颜色均为浅黄色,则杂交后籽粒颜色为浅黄色;若两个自交系胚乳颜色一个为黄色,另一个为浅黄色(或白色),

则杂交后籽粒颜色为黄色。根据这一点,在利用两个胚乳颜色有差异的自交系制种时,由籽粒颜色的不同,可以判别自交率的高低,确定种子的质量。

防治方法该病发生受遗传基因控制。在选育玉米新品种时加以注意。

转自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穗发芽

 

症状玉米雌穗,在穗上发芽。尤其是制种田较常见。

病因有些休眠期短的玉米品种,遇有秋雨多的年份,雨水渗入苞叶,持续时间较长,易出现穗发芽。

防治方法(1)选用休眠期长的品种。(2)对休眠期短的玉米品种要及时采收,晾晒。

转自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

 

症状又称玉米灰霉病。主要为害雌穗。花丝染病病部呈水渍状。果穗染病多发生在有机械伤或昆虫为害的穗上,籽粒上或籽粒间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发生。近年辽宁发生较多。

病原BotrytiscinereaPers.exFr.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参见小麦灰霉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其上着生分生抱子,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后逐渐形成菌核越冬。该病发生与寄主生育状况有关,寄主衰弱或受低温侵袭,相对湿度高于94%及适温易发病。地

势低洼、栽植密度过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1)夏玉米不可栽植过密,注意玉米田通风。(2)采用垄作或高、矮品种隔畦种植。(3)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北京什么医院白癜风好
白癜风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ghy.com/ystl/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