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鞭虫病 > 饮食调养 > 涨知识天水人为什么称伏羲为人宗爷
涨知识天水人为什么称伏羲为人宗爷
涨知识
天水人为什么称伏羲为“人宗爷”?伏羲女娲 创世之祖——《伏羲文化70问》选登
伏羲有哪些称谓?
在古代文献中,对伏羲的写法繁多,例如先秦典籍《世本》中写成“包牺氏”,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写成“伏戏”,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写成“牺皇”,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写成“宓牺”,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写成“伏牺”,唐代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写成“太皞庖羲氏”,清代吴秉权等人写的《纲鉴易知录》中写成“太昊伏羲氏”……我们可以把这些繁杂的写法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和伏羲一个类型的,有伏牺、伏戏、包曦、庖犠、炮羲、赫胥、庖牺、宓羲、虑牺等;第二类是和太昊一个类型的,有泰昊、大皓、大昊、太皓等;第三类是和羲皇一个类型的,有戏皇、羲皇、牺皇等。
这些称谓,包含如下几层意思:第一层包含着训诂解释,说明伏羲人文初祖君临天下,伏而化之,天经地义,正如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的:“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戏始画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义》中也说明这样的意思:“包,本又作庖,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牺;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服也,化也”;第二层意思包含着从事的事业,例如,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道:“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第三层意思包含着对伏羲人文初祖的尊称,把名称与皇位结合起来叫羲皇、戏皇、牺皇等;第四层意思包含着对伏羲更大的尊敬,在名称前加大、太等字;除此以外,还包含着训诂结合民俗的解释、原始含义的解释,把伏羲解释成葫芦、混沌、太阳神等意思。
对伏羲的称谓上除了写法繁多以外,尊称上也有许多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三皇之首: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班固的《白虎通》、北宋刘恕的《通鉴外记》等古代文献,都把伏羲列为三皇之首;第二,伏羲之王:《周易》、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吕氏春秋》、刘安等人的《淮南子》、吴秉权等人的《纲鉴易知录》、《精编廿六史》等古代文献,都把伏羲称作王或木德王等;第三,人祖爷:这是群众对伏羲的普遍尊称,甘肃天水,陕西临潼、蓝田,河北省新乐市,山东省邹县凫山等地,都建有人祖庙,山西吉县把本县一座名山起名人祖山,共同敬奉人文初祖伏羲、女娲;第四,部落首领:《辞源》、《辞海》、《中国姓氏寻根》等我国著名辞典,都称伏羲为我国古代著名部落首领。这些文献还把人文初祖伏羲称为“人类始祖”、“中华第一英雄”等。伏羲生于何地?
参加伏羲文化研究讨论的学者和专家普遍认为,伏羲生于甘肃成纪,即现在的天水。其主要根据有三:其一,记载伏羲生于成纪的古代文献较多,主要有战国魏墓中发掘的《竹书纪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精编廿六史》、隋代《伏生墓志铭》、唐代司马贞的《三皇本纪》、李白的《戏赠郑漂阳》、北宋欧阳忞的《舆地广记》、南宋罗泌的《路史后记》、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代李贽的《史纲评要》、清代吴秉权的《纲鉴易知录》、清代马啸的《绎史》、北宋李昉等人的《太平御览》以及《续汉书·郡国志》等。史籍《遁甲开山图》一书中虽然写道:“仇夷山(在甘肃省西和县境内,过去长期归天水管辖,现在归陇南市管辖),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但又在另一处写道:“伏羲生于成纪,徙陈仓”;其二,有许多文物遗迹证明伏羲出生在成纪,诸如:天水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庙,有伏羲始画八卦图的卦台山,有和伏羲所处时间、地点相一致的大地湾原始遗址,有传说伏羲出生的“伏羲崖”、“伏羲洞”、“风台嘴”,有和伏羲同姓的许多人家等;其三,有许多民俗习惯也是伏羲出生在天水的见证,例如:有学者考证,葫芦就是伏羲之意,而天水不但有伏羲生活过的葫芦河,而且许多农民有种葫芦的生产风俗习惯;有文献记载伏羲发明做绳结网来狩猎捕鱼,而天水百姓一直有纺织做绳的生产风俗习惯;文献记载伏羲发明人工取火,而天水许多地方还保存有打火石点烟烧灶火的习惯;天水民间从古至今有模仿伏羲八卦图编造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风俗,做的八卦鸡罩、八卦灶台实用美观、别具一格,这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天水许多人用的生活用品上都有反映伏羲形象的风俗,许多古民居的门上、壁上都有纪念伏羲的八卦螭龙花蕊等图案;伏羲是彩陶的发明者,而天水秦安等地一直有捏制陶器的生产风俗,这和麦积山石窟的雕塑艺术有很大关系;天水还有写伏羲对联、唱伏羲歌谣的习俗;民间流传有伏羲、女娲及其子女的许多生动故事等。江泽民视察天水时曾题词“羲皇故里”。
也有史书记载,伏羲出生在成纪以外的地方。例如:《太平御览》中的《诗纬·含神雾》上写道:“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雷泽在什么地方,顾吉辰、吕锡生主编的《中国太湖史》中认为,伏羲就出生在太湖流域,世为东方之帝;又如,有人根据《山海经》上说的“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推断伏羲是巴人祖先。“成纪”是如何得名的?
成纪的得名和伏羲的诞生有关,这是学者们经过详细考证得出的一个结论。据考证,成纪是中国西北部古时候范围较大的地域,东起陇山渭河,西抵渭水源头,北达庄浪、静宁的水洛河、葫芦河流域,南境可至西汉水北崖仇池一带,包括嘉陵江北的鸑鷟山。古成纪有过三次大的变动,可以分别叫汉置成纪、北周成纪、北宋成纪。首先有成纪的得名,古时候把十二年定为一纪,《尚书·毕命》有“十二年曰纪”的记载,《大宋重修广韵》载:“纪,十二年曰纪。”伏羲母华胥氏因为怀伏羲十二年得了人文始祖伏羲,所以秦汉时期把伏羲出生的地方叫成纪,“成纪者,成一纪之元也”。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写道:“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宋代罗泌在《路史》中写道:“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子仇夷,长于起城。”秦汉设置成纪在当时文献上有反映:《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中写道:“文帝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写道:“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当时成纪被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列为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使得成纪地方因纪念伏羲人文初祖而正式得名。西汉下直至魏晋,成纪仍属天水郡(东汉属汉阳郡,由天水郡改),相沿如故。东晋十六国时期,军阀分裂割据,郡县变动无常,成纪地位一度下降,至北魏,终被废止;北周时又设置成纪县,周闵帝元年,隋开国者杨坚被封为成纪县公,隋朝建立后罢略阳郡,成纪复归秦州辖,是在显亲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可以称“显亲成纪”;北宋太祖建隆二年(年),秦州治所由成纪再迁上邽镇(今天水市城区),成纪县依旧在原治所。太平兴国初年,成纪县治所三迁至上邽镇倚秦州附部,可称“秦州成纪”。为什么说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
人们常说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是因为讲述伏羲、女娲的许多文献、画石、文物、遗存上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例如,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写道:“……又见一神,蛇身人面,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版之上。蛇身人神,即羲皇也。”唐代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写道:“蛇身人首,有圣德……故曰宓羲氏。”北宋李昉等在《太平御览》中写道:“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西晋皇甫谧早在《帝王世纪》中就指出:“太昊帝庖牺氏……蛇身人首……继天而王。”而比《帝王世纪》更早的先秦典籍《山海经》全面记述伏羲的形象:“人首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就连《精编廿六史》中也写道伏羲“首若蛇形,生有圣德……”。
在西汉初年鲁恭王刘余所建灵光殿上的壁画中,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交尾图。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年),为武梁北、武开明等人建的武氏家庭祠堂,现存刻石43块,其中第一石第二层上刻有伏羲、女娲形象,伏羲上体着衣,头戴冕冠,面有微须,下体龙身,手拿矩尺立于右侧;左侧是女娲形象,她上体着衣,下体蛇躯,和伏羲招手交谈,下体龙蛇交尾。河南省南阳地区的画像刻石比山东嘉祥县武氏家庭祠堂的画像刻石有更高的艺术水平,画面的伏羲人首龙身,头戴皇冠,上体着衣,腰部以下呈龙状。在江苏省徐州市也发现了艺术水平比较高的汉画像石,其中就有西汉末年的伏羲单体人首龙身捧日图和东汉初年伏羲女娲双体相交图。在陕西、四川、浙江、安徽以及边远的新疆等地,都发掘出类似的刻石和画像,其中在湖北省隋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彩漆弋射图衣箱盖面上发现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画像,算是发现最早的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画像。
有关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民间传说就更多了,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现代人类学知识和原始部落民俗学知识分析断定,作为发育正常、身体健全、创造中华文明的伏羲,并不是真正的蛇身。把伏羲、女娲描写成“人首蛇身”,是说伏羲、女娲身上有形似蛇状的标志或装饰物,它反映了原始先民崇奉的图腾物形象,用以把本氏族部落集团和别的部落集团区别开来;蛇标志变成龙标志,反映了伏羲部落集团的扩大,证明伏羲是龙文化的始祖。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说明伏羲氏族是蛇部落或龙部落,反映了图腾信仰的存在。伏羲与女娲是兄妹吗?
许多古代文献中,都记载伏羲与女娲是兄妹。例如,早在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的《春秋世谱》中写道:“华胥氏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这里明确说明伏羲和女娲是一母生的兄妹。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写道:“女娲,伏羲之妹。”唐代李冗在《独异记》中写道:“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宋代罗泌在《路史后记》中也说:“女娲,伏羲之妹。”清代梁玉绳在《汉书人表考》中写道:“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这进一步说明伏羲和女娲是一母生的兄妹。《精编廿六史》载:“戊辰元年,妹女娲氏立。女娲与伏羲氏同母而生,生而神灵,面如傅粉,齿白唇红,身长一丈。”
伏羲所处的时代,已是中华大地开启文明的时代,已排除了兄妹婚姻,那为什么伏羲女娲兄妹二人要结为夫妻呢?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书中说,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长大的时候,冰雪融化,天下暴雨,洪水荡除,万人尽死,唯伏羲、女娲得存其命,上了昆仑山,在“天愿烟合”情况下,“共为夫妻,生了一百二十子”。伏羲、女娲兄妹二人结为夫妻之事,许多地方都有相似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按地域共同特点可以划分为北部、西部、南部等不同类型,尽管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在许多内容上有相似之处,比如在伏羲、女娲是兄妹这一点上都很相似,要给人们表达一个共同的、能够接受的道理。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说:“从前是兄妹,是夫妇(指伏羲、女娲),是人类的创造,是洪水等等隔离的有时还是矛盾的个别事件,现在则是一个兄妹配偶兼洪水遗民型的人类推源故事。”从传统观念看来,这件事太新奇,太有趣了。虽然新奇、有趣,但伏羲、女娲兄妹成婚是古人传下来的历史事实,不会是胡乱编造的。对于人们一直万分崇敬的伏羲、女娲人文初祖来说,更不会编造那样新奇、有趣的故事,故事编造人文初祖既是兄妹又是夫妇毫无意义,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存在决定意识,不是先凭空想着编造一个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又在洪水中结为夫妻的人类推源故事,然后再编造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妇的事实,而是恰恰相反。所以,要承认伏羲、女娲是兄妹的历史事实。伏羲与女娲是夫妻吗?
在汉族历史传统中,说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的有38例;在少数民族传说中,说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的有4例。但据年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帛书记载,伏羲与女娲不是同胞兄妹,很可能属于姨表兄妹关系的两个氏族部落的人。伏羲、女娲以前的时代,婚配关系狭窄,而且原始,没有明确的婚嫁关系,属群婚阶段,到了伏羲、女娲时代,他们开始认识到没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能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强健的人种。所以,伏羲、女娲通过代神之言,改革婚姻旧俗,规范人类性行为,严格限制族内婚,实行对等婚,拓宽了婚姻范围,并将之作为一种制度和社会公德施行起来。这一改革,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品质。对于子孙后代来说,伏羲、女娲的这一贡献,无异于再造人类。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认识伏羲、女娲是不是夫妻关系,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可以说,伏羲、女娲严格限制族内婚,实行班辈婚,奠定了我国人类社会的第一部婚姻“法”,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正因为如此,古人将伏羲奉为“春皇”,原因即在于他是一位生殖繁育之神;而同时又奉女娲为生殖女神,称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伏羲、女娲自然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以烟为媒”是怎么回事?
据说宇宙初开的时候,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住在西北的昆仑山上,这时经历了人类的第一场大洪水,天底下只剩伏羲、女娲二人,再没有其他的人存在。为了繁衍人类,他们商议结为夫妻,但又感到有些羞耻。最后伏羲、女娲想出了一个办法,俩人分别登到两个山头,各自点燃了一堆篝火,同时念咒说:老天爷要是让我们俩人结为夫妻,两堆篝火的烟就完全聚合在一起;如果不同意我们俩人结为夫妻,让两堆篝火的烟各自飘散。结果,两堆篝火的烟聚到了一起,女娲靠近伏羲,成了伏羲的妻子。后世就“以烟为媒”,这一风俗也就传下来了。我们现在把男女结合之事称为“婚姻”,就是伏羲、女娲天意决定婚配的遗俗。在天水地域,人们把“婚姻”二字读做“hun yan”,“姻”与“烟”形近,音近,这是典型的“以烟为媒”的遗俗。洪水与葫芦神话反映了什么?
洪水与葫芦神话反映的都是伏羲、女娲创世的神话传说。
古籍中说,女娲氏统治末年,有诸侯共工氏骄横跋扈,作乱天下。女娲氏派祝融氏与共工氏作战,祝融氏吐火,打败了共工氏,失败的共工氏十分愤怒,用头撞击不周山,不周山因而崩裂了。这座不周山,原来是一根顶天柱子,上端顶着天河,不周山一倒,天塌了个窟窿,天河里的水便哗啦啦地流到地面上来,造成世上大雨倾盆,滔滔的洪水,到处泛滥成灾。女娲想,天塌了个窟窿,如果不补上,天上的水还会不断流到地上来,怎么办呢?她从江河湖海里捞了许多五色石子,用火烧炼,一直把石子烧成了石浆。女娲抓起这些石浆,一块一块地将天上的窟窿补上,天一补好,太阳出来,天上出现了五色彩霞,这些彩霞就是五色石子炼成的。但刚补好的天空尚不平稳,有摇摇欲坠之势。于是,女娲找到一只巨大的鳌,砍断它的四只脚,作为擎天柱,分别由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支起苍天,总算把天给撑稳当了。女娲还把天下的芦苇烧成灰,用来填地,把洪水排走。
关于中国上古洪水神话的传说版本很多,广泛存在于各民族中间,但都与创世有关,而且都与人类的两种生产方式有关,即战胜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生存斗争与战胜自身、繁衍人类的生产行为。原始社会的人口出生成活率极低,大约是50%左右。古时女子生产时,羊水流出,胎盘剥离,又有羊水混合血液流出。由于先民科学知识较低,所以孩子分娩时新生儿吸入羊水而导致窒息的情况很多,远古人类遂以为羊水、血水是一种极大的威胁,而将之视为“洪水”。旧时将女人视为“祸水”的观念大概即缘于此,旧时女人生产时,坐在灰堆上,也即女娲烧芦灰填地的遗俗。总之,洪水神话反映的是伏羲、女娲时代先民们与自然、与自身作斗争时的行为,这些行为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认识自身的创造精神,我们应当科学地认识它。
葫芦神话仍然是关于伏羲、女娲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创世神话。仰韶文化大地湾和史家遗址中出土的两件葫芦形女性雕像,已被公认为是原始先民对于葫芦生人崇拜的人格化。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酷似妇女,以生动的头部和凸起的大腹,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妇女的特征,表现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对于女性崇拜和对生命的渴望与绵延子孙后代的向往。它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的“女神”、“大地之母”,就是当时人们对于葫芦崇拜的人格化,也就是现代所谓的“图腾”。初民将瓜瓠、葫芦当做女性生殖器的向征,已是学术界公认的说法。彩陶的发明,明显是先民们以为葫芦多子而对地母用血肉之躯和子宫生养万物这一行为的模仿。因为陶器取像于植物所由出的子宫——葫芦和人所由出的大腹便便的母腹,在史前人类看来,这两者是一回事儿。而且葫芦神话与洪水神话也可能是一回事。云南彝族自认是伏羲的后裔,在其氏族的神话传说中,认为“熊血(指羊水)化为洪水,兄妹躲进葫芦,后结婚为人类祖先”。这正是女性分娩时流溢的血水演化为洪水以及葫芦生人的变异。为什么称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远自万年前的元谋人,40万年前的北京人,近到年前的山顶洞人,在其生存时代都曾创造过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文化。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都曾一度消失了数千年,他们与后来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失去了血缘或文化上直接无间断的传承关系。如果不是考古发掘,他们所创造的文明就会永远湮没无闻,所以,我们现在一般没有将上述古人看成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直系远祖。只有伏羲氏部族,与后世历代中华文明保持了基本清晰的血缘和文化上的联系,其所创造的文化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所认同的最古老文化,被无间断地保留并继承下来。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古籍中叙述远古人物事迹时,常将太昊伏羲氏列为古今一切人物之首。古籍中说炎帝是“代伏羲氏治天下”,黄帝是“代神农氏治天下”,唯独伏羲氏“以木德继天而王”。伏羲继承的是天,在他之前更没有王天下者了。所以说,伏羲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天水人为什么称伏羲为“人宗爷”?
“人宗爷”是天水人对伏羲这位老祖先的称呼。这个称呼既通俗,又亲切,又准确。这个称呼是原生态的,是一代又一代天水人口耳相传的习俗。伏羲在许多地方被称为“人祖”,而天水人偏偏称其为“人宗爷”。“祖”和“宗”其实是一回事,都是老祖宗的意思。在天水地域,不论佛、道各个系统的神仙人物,人们都统称为“爷”,伏羲当然就是“人宗爷”了。中国人,即包括五十六个民族在内的全部中国人。也就是说,伏羲是中国人的老祖宗。而一个“爷”字,既亲切,又通俗,把伏羲完全作为至亲的人来对待,并没有当神来对待,其中包含着对伏羲至纯至亲的朴素情感。何谓伏羲时代?
在历史时期的界限上,伏羲“以佃以渔”,即伏羲时代是狩猎时代。但这个狩猎时代距今有多少年?其中又经历了多少代?我们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还是可以知道大概。
炎帝“教民艺五谷”,开辟了中国的原始农业时代。炎帝是“代伏羲氏治天下”,可知炎帝之前即是伏羲时代的后期,或者说是结束。那么,从伏羲圣人出现到炎帝“代伏羲氏以治天下”的这么一个漫长的时期,我们便可称为伏羲时代。这个时代究竟有多少年?经历了多少代伏羲?根据《帝王世纪》、《汉书·古今人物表》、《遁甲开山图》、《金镂子》、《三皇本纪》、《通鉴外记》、《路史》等众多的古籍记载,伏羲之后是女娲,女娲之后有十五代,都是伏羲之后,是各个时期相继的代表首领人物。各种古籍记载的伏羲、女娲之后的十五代名目虽小有差异,但基本相同,大体为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这十五代部落酋长,皆袭伏羲名号,也就等于说伏羲第一、第二、第三等等了。比如大庭氏,他的全称应该是“伏羲风大庭氏”,柏皇氏全称应该是“伏羲风柏皇氏”。至于说整个伏羲时代经历了多少年,古籍上虽说“凡一千二百六十年”,但这个数字靠不住,可能比这个时间短,也可能比这个时间长。所谓伏羲时代,就是一代一代的伏羲,他们都称伏羲之号,是一个部族的称号。伏羲时代很漫长,伏羲部落最早生活在天水地域,后来从天水地域向四方迁徙,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足迹。龙图腾崇拜是怎么来的?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之一,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所谓图腾,就是人们相信某种动物为“集团之祖先,或与之有血缘关系”。最早的图腾是动物,在动物图腾中,最早的又可能是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的形貌、生理特征和行为与人较为接近,较容易被人认为是同类。当然也有不是哺乳动物的,则可能是“万物有灵”观念产生之后出现的。
龙是我国古代各部落、各氏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因此它不会是在很少被崇拜或无人崇拜的图腾的基础上产生,它只能是在许多氏族部落都崇拜的基础上形成。据古籍记载,原始时代,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很多。《山海经》中记有众多的“人面蛇身”或“蛇身人面”之神,伏羲、女娲、共工等许多神也被描绘成“人首蛇身”。据统计,《山海经》中记述的86个半人半兽神中,半兽为猪、牛、羊、犬、鸡的神就有26个,约占30%。根据氏族学资料,这些半人半兽形象,大多是图腾祖先或图腾神形象。这说明在古代有很多氏族部落以蛇或其他哺乳动物为图腾。正因为如此,在蛇图腾基础上演化的龙才会被大多数氏族部落所接受。所以,龙当然是在蛇图腾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但从龙的不同形象来看,龙不是一次定型,而是在吸收了众多动物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成形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伏羲是在以蛇为主的基础上,不断构想,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由简而繁,由不统一到统一,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知的有角、有足、张着血盆大口、凶猛无比的龙的形象。
另一方面,龙具备了形象,但要让所有的人都尊奉崇拜,一定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神性才成。在荒蛮的原始时代,古人听到那惊天动地的轰隆隆的雷声,看到天上弯弯曲曲如长蛇形状的闪电,自然而然感到震慑与联想,猛烈、严厉、威力无比的惊雷闪烁幻灭,划破长空的闪电可以行云布雨,催生万物,也可以降下暴雨,滚滚洪水,淹没大地,先民敬之、畏之,把这一切归咎于那“隆隆”之声的惊雷和那如巨蛇般抽动的闪电,因而联想到“隆隆”即“龙”,闪电之形即蛇,即龙,神性就这样产生了。而伏羲也以“雷神之子”自居,龙图腾崇拜就这样产生了。为什么说伏羲是龙文化的创始人?
古籍上记载:“太皞氏龙师而龙名。”伏羲“以龙纪官”。《纲览易知录》载:“太昊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之瑞,因而命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而古籍上说炎帝是“以火纪,故为火师火名”,黄帝是“以云纪,故为云师云名”,少昊是“凤鸟纪官”。可见伏羲炎、黄部族更早拥有或传播了龙文化。伏羲部族以龙马负图为瑞兆,用龙族图案纹身,以龙形文字记事,以龙为名为号或设职任官,表明了伏羲部族最早创造了龙文化,也最早将龙文化传播到华夏大地。
龙的特征是统一,彰显出凝聚力的特色。伏羲时代形成了龙图腾崇拜,实现了部族的大融合,伏羲成为天下的“共主”,大大小小的部落都统一到了龙的帜徽之下,各式各样的氏族都称龙。我们即使难以证实就是太昊伏羲氏创造了龙文化,但完全可以有根据地指出:伏羲氏确是迄今所知最早拥有并传播龙文化的部族。中华民族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龙的崇拜源远流长的历史铸就了龙氏族,即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华民族的个性就是天人合一、大一统、多元性、融合性、团结性。这种个性历史悠久,历数千年而不断。千古以来,众多的兄弟民族生活在广袤的华夏大地,尽管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狂风暴雨,但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动荡中始终保持了和谐的大统一。这是一种什么力量?是一种什么因素?很简单,因为都是龙的子孙,是同根共祖的血缘因素。而龙的鼻祖,我们共同的祖先则是伏羲,一条龙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伏羲是龙崇拜的源头,在伏羲之后,历朝历代,莫不尊奉伏羲、追随伏羲,对龙顶礼膜拜。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娇氏女,少典氏之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黄帝轩辕氏“黄龙体”。炎黄二帝皆是龙的化身,而后来的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大禹等远古帝王,全都是龙的崇拜。商代、周代的“天子”都是黄帝轩辕氏的龙裔。秦始皇自称“祖龙”,自然是龙裔。汉代以后的历代帝王,都自称为“真龙天子”,以龙自居,继承了龙的信仰。这不仅反映了中国龙氏族的特点与个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古代龙崇拜的历史性、长期性、统一性、连绵性,龙的崇拜一脉相承,几千年香火不断,反映了中国龙氏族祖传孙继的“天人合一”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华儿女自谓“龙的子孙”、“龙的传人”,龙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不只是正统主流文化中充满对龙的崇拜,龙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在民间民俗文化中,对龙的崇拜更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不断创新。如春节时的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禁忌,对龙神的广泛崇祀,对最能显示“金龙体”、“黄龙体”的红、黄二色的特殊喜爱等等,都深深地渗透到中华民族的骨髓和血液之中。所以说,中华民族人人皆是龙的传人。伏羲氏有哪些发明创造?
伏羲氏功盖百王、德配天地,今人依据史书记载,将其发明创造归纳为15个方面的功德。一是象天法地以创画八卦;二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三是正姓氏以别血缘;四是制嫁娶以定婚姻;五是以龙纪官分理海内;六是结网罟以兴渔猎;七是养牺牲以充疱厨;八是钻木取火而教民熟食;九是尝百药以制九针;十是作甲历以定四时;十一是制琴瑟而作乐曲;十二是建屋庐而教民定居;十三是治田畴以繁滋草木;十四是造干戈以饰武功;十五是立占筮之法。为什么说伏羲是万姓之源?
《帝王世纪》载:“庖牺氏,风姓也……女娲氏,亦风姓也。”《竹书纪年》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路史》又云:“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万民之俪,俪皮荐之以严其礼,示合姓之难,拼人情之不渎。法乾坤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清张澍《姓氏寻源》引用《左传》云:“任、宿、颂句、颛臾四国皆风姓,实司太皞之祀。”据传,姓的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使得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名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正是太昊伏羲自姓为风,风从虫,虫者已、蛇,蛇而龙,故天下随皆有姓。有以动物为姓者,如牛、马、猪、羊等;有以植物为姓者,如花、草、叶、柳、杨、桐、桑等;有以物为姓者,如石、海、川、水、湖、河、江等;有以方位为姓者,如东、南、西、北等。所以太昊伏羲氏始“正姓氏”,成为中华民族的万姓之源。而《说文》又云:“姓者女生也。正姓氏以别血缘。”在此基础上,太昊伏羲氏始制嫁娶之礼。从此,我国各族由原始杂交演变为血缘家族的班辈婚,这是人类较群婚更为合理的婚姻制度,它限制了父母辈与子女辈的杂交,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为什么说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偶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又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形象代表。在中华民族流传的人文始祖中,燧人氏发明了火,有巢氏发明了居,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和医药。唯独伏羲,他一个人几乎集中了上古时期所有的发明。归纳文献记载,伏羲的发明至少有十二项:
第一,造网罟,发展渔、牧业。有记载说网罟是伏羲看见蜘蛛结网捕食而发明的。以网捕鱼,发展渔业;以网捕兽,加以饲养驯化,发展畜牧业,所以《尸子》称:“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发展渔猎生产和畜牧业生产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丰富日常生活,作为伏羲时代的经济特点,这在秦安大地湾及天水师赵村、西山坪遗址中已经得到证明。
第二,开田地,发展农业。《系辞》称伏羲“以佃以渔”。是说远古的先民们生活在从采集自然物品向有意识的人工种植过渡的时代,伏羲的发明正是这个时代的反映。在距今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中发现人工种植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是我国最早的旱作粮食品种和油料作物之一。“黍”又称糜子,属禾本科,是我国传统的旱作农业植物,在大地湾一带以及相当广泛的区域至今仍在种植食用。而油料植物的出土,比西安半坡出土的油菜籽要早好几百年,再次证明远在伏羲时代我国已开始种植旱作植物。伏羲教民以田,就是农业文明的开始。在中国古代的陇右有四条文化河谷,其中以伏羲所在地的清水河谷(古略阳川水)最为重要,是我国古代农业文化的起源地和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先民们开始由徙居转入定居阶段。大地湾F原始宫殿的发现,展示出当时的生产水平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座距今多年的超大建筑,外部宏伟壮观,内部结构复杂严谨,布局对称合理,采光自然,开创了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先河。其发掘表明,用泥糊木柱也开创了世界防火技术的先河。
第三,发明生产生活工具。《新论》称:“伏羲之制杵舂,万民以济。”杵舂即石杵臼,具有脱粒、去壳和碎粒的功能,在生产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陈文华先生指出:直到“商周时期,石杵臼仍然是主要的加工农具”。杵臼作为古老的加工农具,直到今天在一些偏远山区还在继续使用。伏羲发明杵舂和研磨器用以加工食物,是人类生产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在大地湾、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中都有发现。
第四,钻木取火。《河图·挺辅佐》称:“伏羲禅于伯牛,钻木取火。”火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发现,起着里程碑的作用,它对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及文明进步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现代考古发现火的使用大大早于伏羲时代,由于古人在流传的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原有的因子,因而都附和在伏羲身上,这是可以理解的。
第五,尝百草,制九针。《帝王世纪》称:“伏羲画卦,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一般称神农尝百草,一日七十而鞭。这里又说是伏羲尝百草,以拯救万民,可谓圣人之伟大发明越多越好。
第六,制甲历节气。《礼稽命征》称“伏羲建寅”。《周髀算经》称“伏羲作历度”。《广博物志》称伏羲“初置元日”等,当是制甲历的具体表现。又《河图开始图》称伏羲“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文应瑞,凡二十四……”是以观象授时而助耕植稼穑,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大突破。历法与我们的农业生产关系极大,精确的节气不但有助于当年农业生产的安排,而且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第七,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束群婚,进入一夫一妻制的时代,这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古史考》说“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就是用鹿皮一分为二,各执一片为婚娶之凭证。伏羲时代是否真如记载所说,尚需作进一步的考察,但是,在这一时期的遗址中,鹿确实是先民们最常食用的动物。而且也是那个时期的妇女制作衣裳最美观之原料。
第八,创造八卦。伏羲造八卦,世人尽知。作为《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卦的发明,是人类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它来自于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完成于肇始文明的伏羲时代。八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影响了儒家,又影响了道家,所以《易》又有中华文化之源的说法。八卦作为一种思想,作为哲学,这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不仅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影响着整个东方,并逐步波及整个世界。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通过当传教士的朋友,在中国找到“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经过反复研究,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的运算法则,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韩国的国旗上就饰有八卦中的乾、坤、离、坎四卦的图形,可见影响之深。因而,在外国人看来,古代中国以有八卦而显得神秘莫测。八卦的产生,是伏羲人化、文化、人文化的结果。
第九,创造书契。《补史记·三皇本纪》称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伏羲造书契,当时简单的符号,在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中就有体现,如“
”、“‖”、“个”、“十”、“T”、“O”、“V”等。在西山坪遗址出土有陶器符号的完整标本多件,如彩陶圆底钵在器内壁用红彩绘一“山”字形符号,筒形罐的器腹上部刻两道呈“=”形符号等。“这些符号皆刻在钵口沿外侧黑宽带纹上。这些都是用最简单的横道、竖道或斜线等组成,很可能是我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原始形态。如果要追溯文字源头的话,陶器符号或许就是它的源头,换句话说,中国文字的起源应该是在这里。”考古发现表明伏羲造书契发明文字是可信的,而且发明地就在渭水上游地区。
第十,立九部,设六佐。《孝经援神契》称:“伏羲画地之制,凡天下约五千三百七十,居地五十六万四千五十六里……”今天我们看到在全国相当大的范围内都流传着伏羲的故事,其地域之广,当是记录伏羲时代相关地域的具体反映。
第十一,制礼以教化天下。《系辞》称伏羲“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的正是制礼的过程。礼仪在中国社会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即便是一件衣服也都代表着文明和礼制。《易·系辞下》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大治。”孔颖达疏曰:“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系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曰垂衣裳也。”实际上“垂衣裳”之所以成为礼制的重要表现,是因为只有在礼制的范畴内,着不同的衣裳才能凸显其身份之高低贵贱。《周易乾凿度》称伏羲“理人类而有王道”,就是司马迁所讲的礼“通王道”而“经纪人伦”。这是文明的表现,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表现。
第十二,制琴瑟以作乐。《礼记》称伏羲“作琴瑟以为乐”;《孝经钩命决》称“伏羲乐名《立基》,一云《扶来》,一曰《立本》”。“琴瑟”,古为八音之一。八音者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琴瑟为丝,箫管为竹。而“立基”、“扶来”均为伏羲发明的乐名。又《拾遗记》称“灼土为埙”。埙是中国最古老的陶质乐器之一,已在大地湾遗址中得到证实,“该埙为鱼形,两面有孔,可以吹奏”。陶埙在伏羲故里的大地湾一带俗称“哇呜”,至今仍在生产和吹奏,且烧制非常简单。另外,在浙江余姚距今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也出土了埙,“呈卵形,有吹孔,无音孔”。在距今年前的大地湾三期文化层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陶鼓,与埙共为中国乐器之最。乐与礼配伍,是为礼乐制度的主要构成,与我们这个文明社会同步而行。从距今年前的大地湾出土的陶埙,到距今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以及距今多年前的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等,充分表明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懂得使用乐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伏羲制礼作乐,正是他开创文明时代的杰出贡献。
上述十二项重大发明,其本身就说明伏羲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文化的杰出代表和社会认可的非人格化或者说有着超人能力的共同始祖。伏羲之所以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伟大的发明与创造。由此而形成的伏羲文化,以其独具的进取力与先驱性,构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智力资源。“龙马负图”是怎么回事?
天水市区西北的卦台山,传说是伏羲画卦之地。卦台山西北1.5公里处的余家峡口渭河北龙马山半山有龙马洞,当年伏羲在卦台山画卦,龙马由龙马洞负图应运而出,飞落卦台山脚的分心石,通体卦爻分明,闪闪发光。圣人伏羲受到启示,顿悟阴阳太极,于是始作八卦。龙马洞自古被视为神圣,洞内有石槽、马蹄等痕迹,时有村民焚香化纸。卦台山伏羲庙、天水市区西关伏羲庙都有龙马雕像,立于伏羲圣像之侧。
关于龙马形象,《宋书·符瑞志》说:“龙马者,仁马也,河水之精。高八尺五寸,长颈有翼,傍有垂毛,鸣声几哀。”天水伏羲庙龙马的形象正是如此,身有飞翼,精神抖擞。
另有一说,言龙马负图而出于黄河,圣人伏羲则之而画卦,于是河南孟津有龙马负图寺。总之,龙马负图和伏羲相关,和伏羲画卦相关,有伏羲遗迹的地方总会有龙马形象及其传说。卦台山因何而得名?
卦台山又名画卦台、伏羲台、羲皇台等,因伏羲在台上象天法地,始作八卦而得名,地处天水市区西北的三阳川,台高米,形如龙头,形势奇特,地理风水和伏羲先天八卦暗自吻合。神圣神秘,妙不可言。史前期即有原始先民在卦台山一带生活,至迟在北宋即建有伏羲祠庙,后世历经重修。周边民众将卦台山视为圣山,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十五是伏羲庙会日,届时朝山之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伏羲卦台”自古以来就是秦州十景之一,文人墨客被卦台壮美景色所感染,登台抒怀,留下了诸多情景交融的上乘诗作。其中明代秦州傅鼐《伏羲卦台》云:“天下名山第一台,乘闲眺望好怀开。
蜂腰鹤膝由天造,人首蛇身世间来。
不有龙图奇偶迹,即知凤阙帝王材。
自从太昊登龙后,常有文光烛上台。”
为什么说卦台山及周边形胜是伏羲画卦最理想的地方?
天下之大,为何天水卦台山自古被认为是伏羲画卦最理想的地方,一言蔽之,是卦台山周边的形胜和地理风水使然。
卦台山地处三阳川西端,渭河自西而来,在三阳川蜿蜒东流,在卦台山东峡口的马嘴山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而南北山脉,呈外弓形,若抱若合,整个三阳川犹如一幅巨大的太极图,阴阳分界线正好是渭河。卦台山如龙首(即上龙头),南山众脉如龙身,至马嘴山形成南山卧龙;导流山(和马嘴山相对)如龙首(即下龙头),北山众脉如龙身,至卦台对面的刘家爷山形成北山卧龙;南北二龙首合围构成太极图的边缘。乾南坤北,与伏羲先天八卦之乾坤两卦暗合;定乾坤即定天地,阴阳六爻互相变换,则生成先天八卦整个卦体。
台湾著名易学家张渊量先生前后13次来大陆,考察山川地理,追寻伏羲画卦依据。当他来到羲皇故里天水,置身卦台,体验观察三阳川地理形势,多年思索的问题豁然开解,激动之余,以“天心山”命名卦台山。认为伏羲氏立天地之心于卦台山,仰观俯察,推演八卦。卦台山名副其实,天造地配,无与伦比。
明代大学者胡瓒宗有《卦台记》言说卦台山神奇,有云:“嗟夫!岷,江之源也;嶓冢,汉之源也;鸟鼠,渭之源也。河出于昆仑,扬于积石,洮出于西顷也,渭出于陇首也,则西北山水皆自陇而之东南,支委繁衍,不有渊源耶?是羲皇之所以毓,而卦爻之所以画也。”风台、风谷、风茔与女娲是什么关系?
天水秦安县陇城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自古有娲皇故里之称。《水经注·渭水》有云:“瓦亭水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牺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瓦亭水”就是纵贯秦安全境的葫芦河。“北山”是陇城附近的北山。胡瓒宗在《秦安志》中说:“凉州古今以陇为关焉,其山当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建于汉以前。娲皇,成纪人也,故陇得而祀焉。”正是由于陇城女娲祠历史悠久,于是有诸多女娲遗迹和相关传说,长期以来流传女娲“生于风谷,长于风台,葬于风茔”之说。风谷中尚有女娲洞,传说女娲就生于洞内,一说在洞内修行。另外,陇城有龙泉井,传说女娲汲此井水,抟黄土造人。陇城镇的陇城村,民国以前就称娲皇村,立有“娲皇故里”牌坊。文献中的伏羲氏是怎样迁徙的?
梳理各种古文献,知伏羲氏的活动地域主要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渭水上游的天水一带(即文献上说的古成纪)正是伏羲氏及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有距今余年的大地湾古文化遗迹可印证。
伏羲部族在发展壮大之后,一支沿渭水向东迁徙,不断融合其他部族,势力渗透到黄河中下游一带,另一支沿西汉水向南迁徙,势力达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遁甲开山图》有“伏羲生成纪,徙陈仓”之说,陈仓即今陕西宝鸡,反映的就是伏羲部族东迁的史实,正是由于伏羲部族的东迁和南迁,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都留有众多的羲皇遗迹,著名的如陕西临潼的人祖庙,山西洪洞的伏羲庙、河南淮阳的伏羲庙等,有了众多的遗迹,就有了争为“羲皇故里”的现象。其实天水的伏羲遗迹和其他各地的伏羲遗迹是源和流的关系,各地伏羲遗迹和传说的存在和“天水是羲皇故里”的结论并不矛盾。
伏羲建都之处和太昊陵在什么地方?
伏羲部族东迁到达宛丘即今河南淮阳之后,便于此建都,卒后亦葬于此地,于是淮阳有规模宏大的太昊陵。《左传》所言:“陈,太皞之墟也。”指的就是淮阳,今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即古宛丘所在,传即伏羲故都所在。
太昊陵位于淮阳县城郊的龙湖之滨,春秋时即有陵墓存在,汉代建祠,此后历经重修。陵园占地余亩,分内外两城。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午朝门、玉带桥、遂义门、先天门、太极门,门内钟楼两楼对峙,往后是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而后是寝殿太昊墓,最后是蓍草园。其中太昊墓高20余米,封土之上白檀、苍柏挺拔俊秀,枝繁叶茂,有“羲陵岳峙”之称。陵前有一巨碑,上书“太昊伏羲之墓”。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是“人祖”庙会,黄河上下数省民众扶老携幼,云集淮阳,朝祖进香,蔚为壮观。
全国伏羲庙知多少?
伏羲活动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于是甘肃以东黄河流域各省都有伏羲庙。
甘肃天水是羲皇故里,有天水市区西关伏羲庙、麦积区卦台山伏羲庙和甘谷县大象山伏羲庙。另,甘肃西和县有仇池山伏羲庙。
陕西临潼县有人祖庙,平利县有伏羲女娲庙。
河南孟津县有龙马负图寺,淮阳县有太昊伏羲陵,巩义市有伏羲台,沁阳县有伏羲女娲殿,上蔡有伏羲庙、画卦亭。
山西洪洞县有伏羲庙、伏羲陵,吉县有人祖山。
河北新乐市有伏羲台,赵县有寻祖庙。
山东微山县有羲皇庙、伏羲庙,邹城市有凫山羲皇庙、伏羲陵。
此外,四川阆中、湖北房县、台湾台北和宜兰也有伏羲庙。
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伏羲庙有甘肃天水的西关伏羲庙、卦台山伏羲庙,河南淮阳的太昊伏羲陵,河北新乐的伏羲台。
天水伏羲庙、伏羲城建于何时?
天水伏羲庙有两处:一是市区伏羲庙,一是麦积区卦台山伏羲庙。市区伏羲庙所在,谓小西关城,因有伏羲庙在其中,于是民国以前小西关城又有伏羲城之谓。小西关城始建于明末。卦台山伏羲庙至迟建于北宋,在卦台山巅平地。建筑主要有牌坊、午门、钟鼓楼、先天殿和朝房。古建筑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年后逐步恢复,现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留文物有“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图”等。
西关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年),明正德十一年(年)被确立为国家级伏羲祭祀中心,《明史·礼志》载:“正德十一年,立庙于秦州。秦州,古成纪地。”嘉庆年间形成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如今的伏羲庙是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第九次重修后的遗存。古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有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左右朝房、钟鼓楼、先天殿、太极殿等。建筑沿中轴线层层推进,三进四院,高深幽远,庄严雄伟。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区伏羲庙作为和麦积山齐名的胜迹,有四大看点。
一是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就全国伏羲庙而言,天水西关伏羲庙占地面积不是最大的,而古建筑的文化价值绝对是最高的。先天殿、太极殿、门坊、牌坊等立体建筑虽经重修,而基本构架都是原汁原味的明代建筑,这在全国同类庙宇中绝无仅有。河南淮阳太昊伏羲陵、河北新乐伏羲台虽历史久远,而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或现代重建,文物价值自然不可和天水伏羲庙并肩。
二是伏羲庙先天殿是全国最大的伏羲祭祀单体殿宇。此殿呈重檐歇山顶式样,面阔七间计26.4米,进深五间计14.05米,高15米。顶棚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装饰,别具风格。
三是翠叶摇香的古柏群。原有64株,现存37株,遍布庙内各院落,树龄多在年以上,铁干撑天,浓荫蔽日,令人赏心悦目。
四是数量众多的古碑。庙内现存明清古碑23通,凡伏羲庙重建、祭祀、民俗活动等内容应有尽有。古碑即是伏羲庙沧桑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伏羲庙的第一手资料。
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是市区伏羲庙庙会日,也是天水民众最盛大的民俗节庆,不朝伏羲庙,天水的年就不算完,其中纸人炙病习俗全国独有。
全国女娲庙知多少?
据杨利慧《女娲溯源》统计,国内女娲祠庙,河北有2处,山西有7处,山东有3处,陕西有4处,甘肃有2处,河南有7处,湖北有2处,江西有1处,安徽有1处,四川有1处,贵州有1处,台湾有2处。另全国各地正月二十多有过补天节的习俗。
甘肃两处女娲庙均在天水境内,一在天水市辖区秦安县的陇城镇,一在麦积区的凤凰山,俱建于汉。
全国著名的女娲庙有甘肃秦安陇城女娲庙、陕西平利女娲庙、山西洪洞女娲庙、河南西华女娲庙、河北涉县女娲宫、山东诸城女娲庙。
在古籍中,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关系,或是兄妹加夫妻关系,或是继承人关系,所以许多地方的女娲庙也祭祀伏羲,或称翁婆庙,或称爷娘庙,或称哥姐庙。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比较好治白癜风的办法